上篇内容简介:电力系统正在发生巨变。在发电端,包括风电和光伏在内新能源装机正在全球迅速增加;在需求端,随着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普及,电力消费的波动性也在变的更加复杂。电网系统的调节空间正在从发电和用电两端被前所未有的压缩,与此同时,全球电力价值链上的企业和组织数目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增长。 
● 对于中国来说,能源互联网应用看似有点略显遥远,但其实能源互联网离我们的距离很近,因为技术基础已经成熟,包括:
● 需求侧管理技术
● 分布式发电技术
● 输配网级别的智能电网控制和调度技术
● 智能电表技术
● 物联网技术
● 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
● 新能源及储能
● 先进电力电子技术
● 超大型系统管理及规划技术
● 新能源汽车技术
其实,实现能源互联网的瓶颈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观念。在很多人眼里,能源行业是一种以脏兮兮的机器设备、污染、煤炭和石油、老国企为代表的陈旧事物,而现在突然变成了某种以软件、互联网、电动车、云计算和大数据、朝气蓬勃的创业企业为代表的摩登符号,大家是否能够接受?另外,政策层面和企业是否预见到未来能源革命的方向?是否意识到人类社会运行和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目前社会上的讨论看来,能源互联网观念的普及仍需一定努力。对于企业而言,每个企业都有权等待,直到他看到市场上有哪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承认为止。当然,这样不可避免地要放弃市场优先地位,因为这个地位属于那些有眼光,有勇气的先行者。
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等待则意味着失败,因为电力系统是工业技术的动力之源。先进的生产技术需要先进的电力系统,现在正是生产力革命的前夜。以德国为代表的工业4.0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正在颠覆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电力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以分布式制造(DM)、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物与服务联网(IOTS)为代表的新工业技术。因此德国和美国都已经在能源互联网方面提出自己的计划,比如德国联邦政府2008年开始推动的”E-Energy“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就是以新型的ICT通讯设备和系统为基础,在六个城市试点不同侧重的智能电网示范项目,以最先进的调控手段来应付日益增多的分布式电源与各种复杂的用户终端负荷。美国能源部和联邦政府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能源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留给中国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作者是迈哲华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The Martec Group)咨询总监)
作者:曹寅 来源:能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