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碳交易在中国真正从概念落到实地,各试点用实践验证了它的可行性,并诠释了“排碳是有成本的,减排是可以创收益的”。 2014年最后一个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为全国统一碳市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这份发改委令也让我们对2015年寄予了更多的
记者:如何看待试点市场目前的交易情况?
段茂盛:试点市场运行时间毕竟不是很长,市场意识还在培养阶段。
我觉得在现阶段,不用特别关注交易量,对于试点来说最重要的是先要运转起来。另外从试点分配来说,刚开始启动也都不是特别紧,目前市场上也只有现货,对交易量都会有一定影响。
但一个比较好的地方是试点价格稳定,而且相对比较高,跟欧洲市场比也不算低。
王遥:目前各试点市场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来活跃市场,但试点市场的交易规模小,活跃度较低,交易量集中,各地配额价格差别较大且尚未形成有效的合理碳价。
我认为对于区域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即流动性)以及交易规模预期不要过高。区域碳交易市场在交易活跃性上存在先天不足,这本质上是由政策制度的设计、控排企业的风险厌恶特征、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数量所决定的,而且当前只有现货市场,交易产品和交易主体的缺乏,必然影响市场流动性。受区域市场所限,以及配额主要以履约为目标,碳市场交易规模也将十分有限,而且交易会过度集中在履约前。目前,各地配额价格在24-53元区间,价格的差异与各地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展阶段背景下的不同减排成本没有必然联系。
唐人虎:一个市场的健康,价格是一个因素,最重要的还是流动性,交易量大了,才会成为资产。湖北碳市在提高流动性方面,想了很多措施,比如督促交易、引入活跃的投资商、不增加交易成本等。
记者:觉得2014年试点市场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创新?
段茂盛:创新方面非常重要的就是分配方式。我们碰到了很多国外没有的问题,比如国内对电力行业的管制,我们针对中国自身的情况做了很多创造性的工作。
第二是各个试点总量设置。和欧洲碳市场不同,我们并不是通过一个法律来明确总量,对于试点市场而言,他们拿到的是国家制定的给地方的强度目标,如何把强度目标转化成最后的碳市场总量目标,也是中国碳市场一个很大的创新。
第三是第三方的审定工作,国外是企业自己出钱,我们各试点是政府出钱来请。
最后是遵约机制的保障,试点作为地方毕竟会受到一些限制,比如法律层级的问题,但试点都进行了一些创新,比如北京设立执法队伍,上海纳入信用体系等等,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王遥:我比较关注广东的拍卖制度及其低碳产业基金的设计,湖北的碳金融创新,以及北京的区域碳市场发展路径。
唐人虎:每个试点都在结合自身特点的过程中,留有亮点。比如北京和深圳试点将服务业纳入碳市场,这在国际上是没有的,国际上都是控制直接排放,服务业大多是能源的间接排放。
作者:李雪玉 张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