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重要使命,中国需要全产业的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引进和研发更先进的技术,以加速推进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能源战略的转型。与此同时,新能源产业的自身建设也不能忽视,应保证足够吸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并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新能源企业:瓶颈与创新同在 同样站在能源转型十字路口上的,还有诸如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国电集团)的新能源企业。
国电集团副总经理高嵩介绍,虽然目前我国能源还是以煤炭作为主体,但是新能源已经得到高度重视和良好发展。以国电集团为例,到目前为止,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785万千瓦,占全国1.2亿总装机量的15%,超过全国风力发电装机量的20%。
在未来的发展中,高嵩表示,国电集团作为一家大型央企,有很多优质资源。在风能领域,国电集团也作了很大的投资和尝试,在减排技术、脱硫、脱销、除尘等环节都进行了优化。
目前,其发电技术的效率可高达48%、发电煤耗为256克千瓦时,居世界首位。“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源于单个设备、技术的创新,还来源于管理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
高嵩同时指出,新能源企业在转型期还有许多难关和瓶颈需要突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与企业、国企与外企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会专家还表示,新能源产业的自身建设也不能忽视,应保证足够吸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与此同时,技术上仍须加大研发力度。
“软”与“硬”的强强联手 “当前,人们需要更方便、更稳定、更低价而且可持续的能源供应,面对智慧型机器的应用、天然气时代的来临以及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解决方案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正在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高峰论坛发起方之一、通用电气(GE)全球高级副总裁斯蒂夫·伯兹说。
工业互联网将云计算的“软实力”与工业机器“硬家伙”相结合,通过“软硬”结合将带来能源利用率的大跃进。如此庞大的资源生产力的提高,将对全球工业能源消耗产生重大影响。
有数据表示,过去十年,通过硬件效率的进步,能源生产力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如果通过高效硬件与支持互联网的软件相整合,能源效率的增长速度还将翻一番,达到每年2%。如此看来,到2030年,全球工业能源消耗将保持在目前全球年均石油消耗量的1/3—这意味着减少120亿桶原油。
斯蒂夫·伯兹指出,工业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互联互通,而这需要各方企业、各种用户的携手共建。传统能源企业和新型能源企业代表整个能源生态链上游、下游以及中间不同的节点。只有整个产业链持续、稳定,企业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目前,不论是传统能源企业,还是新型能源企业,都对工业互联网提出了需求,可以想见工业互联网必将成为推动能源产业改革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在工业互联网的时代,“只要一起努力,通过新型的风力发电、太阳能技术和高效的燃气发电机等技术,我们就能解决能源的制约和大气污染的问题。”高嵩最后说。
作者:张孟枭 来源: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