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里糊涂”的世界第二
或许,那是某种召唤,也或者,是某种信念与激情的源头,总是影响着他的每一次重要选择。
归国五年,创业五载,凌志敏收获丰盛。
2014年,成立五周年的昱能科技,成功实现公司第二阶段战略目标——成为了微型逆变器全球技术领导者之一。是年,昱能科技不仅率先在全球推出三相微型逆变器,其性能优异的双体微逆YC500更是全球市场最热卖的同款产品,公司微逆出货量也因此跃居世界第二。
凌志敏个人,也在此前入选国家“^****”名单。
不过,令他一直比较困惑的是,回国创业的选择,究竟是源于喜欢挑战的个性,还是基于他那一代人早年在内心深处埋下的学有所成回报祖国的情结?
或者说,哪一个理由更多一点?
对于在硅谷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凌志敏来说,这毕竟是人生的第一次创业,无论是创业所需要的资源,还是创业的环境,硅谷都是更优选择。何况,当时微型逆变器的市场主要还是在欧美,特别是美国。
随着那一帧帧历史图景的回放,凌志敏才突然意识到,选择回国的内心动机中,为什么会存在着一种突破了他物理学逻辑边界的“任性”。
没有硕士学位的博士
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时,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大学教育,需要从国外买一批教材来做参考书,大约需要10万美金。就这么一点在今天看来根本算不上什么的资金,却还得由邓小平亲自出面去找李先念特批,可见那时国家经济有多困难。
但却就是在这么困难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仍然决定选送一批优秀毕业生出国留学。复旦大学当时有13个人入选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之列,凌志敏正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由教育部从世界银行贷款,每人每年高达1万美金。
这让凌志敏他们这批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承担感几乎毫无做作,对国家的感激更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也因此出去读书甚至比在国内更拼命。
由于签证拖了半年,凌志敏赶到比利时鲁汶大学报道时,学校已经开学了半学期。为了赶上学习进度,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读书,硬生生在半年里把12门课程都赶了上来。
结果更是出乎预料,到学年考试时,凌志敏后来居上,竟取得了鲁汶大学工学院全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
这个能从第一个公式到最后一个公式把整本《量子力学》的理论推衍出来的中国学生,显然让那些老外老师们无比惊讶。第二年开学,系里通知凌志敏,免读硕士,直接升读博士,并给予了他全额奖学金。
“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
在硅谷的企业里工作时,凌志敏曾问过一位很成功的台湾企业家,什么是做企业?
那位在大学时任过学校民乐社队长的台湾人回答说,做企业其实就是开party,你得知道谁可以把乐团分工组织好,谁可以负责海报宣传,谁可以把漂亮的女学生组织起来,而你作为组织者其实是没有任何权力的,只能去找到合适的人来做各个环节的事,做企业也是这样。
这让凌志敏找到了知音。他认为自己其实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很喜欢“折腾”。
1989年在鲁汶大学博士毕业后,凌志敏获得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博士后研究岗位。一年后,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进入英特尔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AMD公司工作。
不过,这次选择,却曾让凌志敏颇为纠结。除了伯克利分校给出很有吸引力的岗位挽留外,走上科学家之路,原本也是他此前一直的憧憬。
最终,凌志敏还是选择了进入企业界。
促使他做出决定的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美国企业界对微电子技术的研究事实上远超过学界,这显然对他更有吸引力;另外,在凌志敏看来,如果选择做学问,他这辈子随后的生活,几乎一眼就可以看到尽头。
“我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不喜欢那种早早就能看到天花板的感觉”。他需要的是一种更有吸引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