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韩国碳排交易市场在釜山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KRX,简称“韩交所”)如期启动,成为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场。在欧洲挽救碳市收效甚微,澳大利亚碳税法案黯然落幕的背景下,韩国碳市启动犹如一针强心剂,为低迷的全球碳场注入新活力。
2015年预期不高
韩交所于2014年12月宣布,2015至2017年共发放碳配额共159万个,其中电力和能源企业将获得73万个。
包括韩国工业联合会在内的28个商业团体,以及38家能源公司联合呼吁,政府应该增加配额,至少发放200万个。“如果我们从市场上买不到配额,将不得不支付罚款,未来3年,525家公司可能额外支付12.7万韩元。”
汤森路透碳点公司(Thomson Reuters Point Carbon)高级分析师Anders Nordeng认为,韩国碳市总配额适量,但电力企业可能吃紧。韩国碳交易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预热。
“在最初阶段的6个月里,将发放适量的碳配额。”Nordeng说,“原因之一在于韩国碳交易体系刚刚成立,原因之二是避免伤害国内工业,为韩国出口产品增加额外的成本压力。”
另有分析师称,2015年韩国碳排市场将不受欢迎,因为今年企业被允许使用2016和2017年的排放权,所以不需要花钱再买配额。
Eugene投资证券的研究员Park Jong-sun说:“公司可以保留或使用2016和2017年配额,所以交易量将非常有限。此外,碳市场许多细节还未敲定,交易也不会太积极,2015年对行业的影响不大。”
另有业内人士担心,配额交易可能集中在一个特定时期,甚至将推高价格,最初低于10美元,到2017年将达到30美元。
韩国专家指出,由于企业缺乏对碳交易系统的关注,碳交易市场短期内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但未来碳交易市场制度将逐步完善,给产业带来的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提升。减排能力将成为企业的重要竞争力,且企业间围绕碳配额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区域碳市接轨 建立碳交易市场,韩国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目前全球约有40个国家已经或计划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ETS)或者碳税。
最先实施ETS是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欧洲碳市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于2005年建立并运作,经历过2008年的辉煌,又在2013年出现“滑铁卢”式衰退,碳价跌幅超过70%。随着欧盟提出的救市计划屡遭否定,整个欧洲碳市陷入低迷。
澳大利亚是一个不成功的案例。2012年,澳开始对矿业、交通、能源等行业的500家企业开征碳税,然而两年后又将其废除,被视为全球减排的一种倒退。
美国和日本也是两个重要的碳交易市场。2011年10月,加利福尼亚州成为美国首个通过ETS的州,并于2013年开始分两阶段实施碳交易。2008年10月,日本开始试行碳交易体系;2010年4月,东京都总量限制交易体系作为亚洲首个碳交易体系正式启动,也是全球第一个城市碳交易计划。
另一个值得期待的碳市场是中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助力中国实现到2020年,碳排较2005年水平减少40%至50%的目标。目前,中国已经有7个省市开始实施ETS。中国碳市预计2016年正式启动,或将成为仅次于欧洲的全球第二大碳市,是韩国的最大竞争者。
过去4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500亿欧元,到2020年,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然而每个ETS都有不同的规则和相对独立的价格体系,区域市场碳价差距较大。
彭博新能源财经建议,韩国碳市应该与其他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接轨,不但可降低韩国减排成本,还可消化或吸纳其他碳市场的配额,形成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
作者:张琪 来源:能源网-中国能源报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