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能源将驶入快车道获得新生

2015-01-20 11:07:30 太阳能发电网
由于公众对基建的“傲慢与偏见”,在对“4万亿”讨伐之声犹在的背景下,“7万亿”低调地出来了。尽管此“7万亿”已非彼“4万亿”,但政府对冲经济下滑的意图仍十分明显——即使不能拉动经济重回高速增长,也可至少让下降趋势的曲线变得平缓些。 中
  电力设备内外需求共振
  如果说铁路网建设将解决货物和人员的跨区域输送的话,那么特高压跨区域电网将解决能源的跨区域输送。
  近年沿海地区高速发展带动区域用电量猛增,当地政府为满足电力供应而不断新建火电设施,导致雾霾等问题随之而来,地方陷入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矛盾之中。与此同时,西部地区能源充足,经济结构单一,环境尚有很大承载空间。“西电东送”、“沿海地区以电代煤”是优化全国资源配置臵,同时满足东、西部长期利益均衡发展的必要战略举措。
  跨区输电还将有助于解除制约新能源开发的送电瓶颈,减少能源浪费;同时,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将带来的巨大用电需求做出充分准备。在国家能源战略结构调整的大框架下,跨区输电将是中国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3年底开始,政府高层对特高压态度逐渐转为坚定支持,争议已久的特高压建设即将迎来春天。政府计划2020年建成“五横五纵一环网”特高压交流线路、27条特高压直流线路,国家电网2014年度的建设目标为争取“六交四直”年内核准开工。国家能源局近期已正式下发文件批复12条电力外送通道,其中已明确提出,四交四直合计8条特高压工程建设方案,并首次明确线路建设时间表,计划2017年年底前全部投产。
  2014-2015年国内特高压工程投资总额将分别达到1200亿、1400亿元。广发证券(000776)电气设备分析师韩玲预计未来2016-2020年期间年均投资额约1500亿元。
  2014年APEC峰会后,中国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的核心,而电网建设将成为基建的先导,资金扶持有利于沿线国家加快电网建设,同时为电气设备出口开拓了广阔市场。电气设备行业将不仅仅是满足内需,加大出口规模也将是提振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
  尽管“一带一路”的顶层规划尚未出台,但是电气设备行业面临的外部机会是比较确定的。韩玲指出,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电网建设基础薄弱,随着未来居民用电需求的迅速增长,沿线各国的电力建设需求巨大。此外,由于发展中国家电力建设需求巨大且无强势本土企业,进口依赖程度高,因此中国的电气设备巨头将会相对容易地进入市场。
  经历了过去10年国内电网投资高峰,中国电气设备企业实力迅速增强,产品性价比提高,已经拥有了国际竞争力。以发展程度相对高的印度为例,该国电力部统计,2012年到2017年,印度已开工建设的装机容量为7.6万兆瓦,其中超过六成的设备由中国制造商提供。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舒印彪曾表示,“一带一路”经济带输电走廊第一步是实现与中亚5国的电网相联,共享哈萨克斯坦大型能源基地和中亚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远期或将实现和蒙古、俄罗斯等国联网。目前中国已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1000万千瓦的电源建设和电源输电一体化建设。
  特高压技术已经成为中国在输配电领域的制造名片。2013年9月德国举行的国际智能电网论坛上,已经以此为范本形成特高压国际标准。2014年7月,国家电网与巴西电力公司签署了美丽山特高压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特高压技术首次实现整单出口。此外,韩玲认为,特高压技术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广泛应用前景,中亚五国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就有望通过特高压线路输送至中国,实现清洁能源直接进口。
  有别于广撒网的“4万亿”
  在金融危机以后每当谈到经济刺激,舆论的负面评价往往铺天盖地。而且2014年下半年以来,A股银行、地产、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的疯狂上涨,更让不少人惊呼是不是“4万亿”的负面结果还没消化完,又要重蹈覆辙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稳增长离不开政府的刺激。中信证券(600030)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中国经济走势呈现出了明显的周期性衰退的特点,经济增长和物价持续回落,通缩风险加剧。在此背景下,出台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是可能的并且是有必要的。
  在“4万亿”政策中,真正的大规模刺激来自货币政策和地方财政的扩张,而中央财政投入实际上是偏紧的。2009年新增信贷9.6万亿元,几乎是2008年信贷增量的两倍,地方债务问题也由此产生。信贷投放的这一年度峰值在2014年才有望被打破。而进入2015年,货币政策虽然大概率会延续2014年逐步放松的趋势,但宽松程度将远不及“4万亿”时期。
  至于有媒体报道的“7万亿”投资,与几年之前的“4万亿”是政府在原有计划之外新增的支出安排也不一样。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对本刊记者表示,此前对中国201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大约在58万亿元,所谓“7万亿”也应当只是这其中的一部分。目前占总投资约53%的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将在2015年继续放缓,在新兴产业增加投资是合理的对冲手段,也反映出政府长期产业规划的意图。
  最重要的是,2009年信贷投放主要是进入了房地产、汽车领域,部分缺少规划的基础设施,以及“两高一剩”的重化工业。但从前面提到的政策倾斜的行业不难发现,主要都是和国家长期的地缘政治、能源战略、生态环境相关的行业。而且这些行业存在比较大的供给缺口,要么有国家资本的支持,要么正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在商业周期中向好,未来能够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相反,上一轮刺激受益的行业因为自身景气周期下行,即便有刺激政策未来也很难重现需求扩张和大规模投资。
  “未来投资的理念是在新领域形成大量的有效供给,从而形成新的有效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会滋生结构问题。”诸建芳指出,“实际上从2014年3月份开始,如各地的城市管网投资,就是将投资集中在有效供给不足领域,以长带短的例子。这与‘4万亿’期间广撒网式的全产业振兴有本质不同。”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消费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并非是由于经济结构的改善,而是最近3-4年来投资下滑后被动产生的结果。这既有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因素,也有投融资体制的问题,解决也非一朝一夕。所以,长期内需要关注的是未来投资是否会不足而不是过剩。
  即便在短期,投资不足的问题也值得警惕。过去几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基建投资主要的融资来源。随着融资平台债务问题的浮现,政府已经开始对其进行改革。按照2014年国务院“43号文”的精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将被剥离,其融资责任由地方政府债、项目专项债、PPP债等方式来承接。
  光大证券(601788)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担心,财政赤字是否能够放得足够大,从而给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发行留出足够空间,还存在不小变数。项目专项债和PPP债如何操作、市场接受度怎样,也还需摸索。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基建投资的融资来源或多或少会受到负面影响,从而拖累2015年投资项目的进度。


作者:魏枫凌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责任编辑:gaot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