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世纪,世界范围内不止一次出现“能源危机”问题,并造成全球范围内经济混乱和社会动荡。虽然不断探明的新储量一再增加常规能源的使用期限,但从长远看,常规能源终究会有枯竭的一天,而各种形式的新能源虽早已被利用,但大规模开发的技术还不成熟。因此,无论是从提升常规能源的使用效率
近半个世纪,世界范围内不止一次出现“能源危机”问题,并造成全球范围内经济混乱和社会动荡。虽然不断探明的新储量一再增加常规能源的使用期限,但从长远看,常规能源终究会有枯竭的一天,而各种形式的新能源虽早已被利用,但大规模开发的技术还不成熟。因此,无论是从提升常规能源的使用效率,还是从有效开发新能源的角度,能源企业的创新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态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经过长期的两位数高增长之后,我国经济正在向较低的增长速度过渡。与前些年相比,我国经济呈现出“低增长、低通胀”的双低态势。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处于这一阶段指标的合理区间内。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正在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战略性新兴工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工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提高到46.1%。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
能源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与基础产业。“十二五”以来,在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国际贸易环境趋紧,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能源企业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进展。行业经济运行基本保持平稳,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出口保持增长,市场供需基本稳定,实现了“稳中求进”的总体目标。
能源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一方面,能源消费增幅放缓。“十二五”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的格局是能源消费量仍在增加,但其增长率已经降低。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但总体上仍然保持了较高水平的平稳增长。经济增长推动了能源消费的继续增加。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4.8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0.3%,超过了美国19%的占比。从另一方面看,我国企业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节能减排目标,继续深入推进节能减排。除2011年外,2012年、2013年,节能减排的年度目标均已完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初步核算,2013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7.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7%,相比2012年、2011年的增长率,回落0.2、3.3个百分点,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3.7%;原油消费量增长3.4%;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3.0%;电力消费量增长7.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
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把新能源产业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领域之一,不但国家政策支持,各地方也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2011年3月16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
我国在新能源发展上也迈出了较快步伐。目前,中国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均实现了高速增长,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连续三年翻番,总装机容量已位列世界第四;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实现了高速增长,太阳能发电总量位居世界首位。据悉,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也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为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推广利用奠定了基础。 国家能源规划提出,到2020年前后,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15%左右;到2050年,使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45%。在利好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加上大量民营资本的涌入,我国新能源产业有望继续保持前期的良好发展态势。
能源企业创新发展问题 “十二五”以来,我国能源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着力自主创新,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经营绩效。当前,我国能源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的最大优势就是企业的规模实力。由于成功地搭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列车,我国能源企业规模大增,如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三家巨型企业已经进入《财富》500强的前10名之内。这一切都为未来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内广阔的市场与新能源行业的崛起为能源企业通过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当然,透过成绩,我们也应该看到能源企业发展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与国际能源巨头、世界500强相比,我国能源行业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国际竞争力仍然有待提高,我国能源企业需要继续加快追赶的步伐。
当前,从宏观经济环境看,我国能源企业发展中面临以下不利环境。
首先,经济增速下行影响企业的市场空间。当前我国能源企业面临的最直接困难就是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减少,企业消耗能源数量减少,企业生产能力难以满足,产能利用率不同程度下降。从需求端看,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趋缓,尤须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趋势确立,进而决定了对石油、化工、煤炭、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家电等产品需求增速不快,甚至局部时段负增长,维持时间也取向中长期化。以煤炭为例,GDP增速下降尤其是第二产业增速下降,必然导致重资产行业的需求端增速下滑。2001~2012年,国内原煤产量复合增速10%,2012年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需求端萎缩导致煤炭企业不得不压低产量。
其次,产能过剩未能缓解,部分企业盲目扩张。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投资高企,中国在新能源项目方面的投资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最明显的例子出现在光伏产业。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与推动下,银行对光伏项目大开绿灯,据彭博社2012年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一直通过地方政府或者国家担保机构提供的贷款来支持太阳能企业的发展,尚德电力、赛维LDK、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控股、韩华第一太阳能和晶科能源控股等12家行业公司,共计获得了超过432亿美元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承诺。由于产能大跃进和欧美“双反”,供需严重失衡,自2011年起光伏行业遭遇近10年来最严重的困境,各太阳能光伏应用国家大幅下调政策补贴力度,导致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企业间竞争加剧,价格暴跌,全行业呈现亏损局面。2013年3月18日,曾向无锡尚德大开绿灯的债权银行联合递交了破产重整申请,截至2月底,包括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中国农业银行(601288,股吧)、中国银行(601988,股吧)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无锡尚德的负债总额已达到23亿美元,尚德电力的市值已从上市之初的49多亿美元跌到约1.5亿美元,市值缩水一度高达99%。
再次,企业效益下降,成本居高不下。近几年,能源行业效益有所下降,有时候下降幅度还较大。例如,2011年5月,炼油业当月净亏损30.90亿元,是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亏损;8月份首现年内累计亏损,前11月炼油业累计亏损117.28亿元。炼油效益恶化,最根本的因素是市场价格机制的问题。成本上升使市场价格倒挂。2012年1~11月,全行业利润总额7111.2亿元,同比下降3.3%,而全国规模工业利润则是增长3.0%。其中,化学工业利润总额同比降幅10%;炼油业亏损114.7亿元,已连续16个月累计亏损。2013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利润和收入均实现了增长,而上年利润则为负增长。同时,企业亏损状况也有显著好转,盈利能力稳中回升,行业整体效益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行业销售成本居高不下,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大幅增长。2012年1~11月,石油和化工行业销售成本9.08万亿元,同比增长12.0%,高于营业收入增幅1.6个百分点,每100元主营收入成本为83.03元,同比提高1.18元;全行业财务费用1224.1亿元,同比增长32.9%;管理费用同比增长9.2%;资金周转率2.37,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这一问题在化工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尽管化工行业自身进步明显,但与其它行业相比,成本管理差距较大。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化工行业100元主营收入成本87.0元,同比增加0.41元,高出全国规模工业100元主营收入成本1.73元,差距很大。盈利能力也明显低于全国规模工业平均水平。2013年,化工行业主营收入利润率为5.32%,全国规模工业为6.11%,低了0.79个百分点。
最后,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从创新的要素、过程与机制考察,我国能源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点:
一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研发密度是衡量产业、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能源企业的研发投入一直不足。如上所述,本刊调查样本企业的平均研发密度为0.76%,低于国际上能源企业的平均水平。国内三家石油企业的研发密度分别是:中国石油(601857,股吧)1.01%、中国海油0.47%、中国石化(600028)0.30%。虽然巨大的规模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研发密度的下降,但中国石油以外,中国石化与中国海油的研发密度均低于国际石油巨头的水平。由此可见,我国能源企业与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再以国内企业比较,从近三年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比例来看,军工、信息技术类企业研发投入居首,制造、钢铁有色类企业次之,能源类企业为末。具体排名靠前的企业依次是:航天科技(000901)(15.10%)、华为技术(9.84%)、船舶重工(5.96%)。中国石油(1.01%)、神华集团(0.68%)、中国海油(0.48%)在能源企业排名靠前。
二是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从深层次看,与世界一流大企业将创新作为企业长期战略,尤其是作为应对危机和走出危机的重要手段相比,我国能源企业对创新的重视度还亟待提高,也缺乏长期创新战略。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能源企业长期以来并没有建立起确保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大多数的企业都是根据自身盈利和资金状况来安排研发支出;在一些战略短视的大企业中,实际上是把研发投入作为企业的利润调节器来使用,而不是把科技研发当作是打造技术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长期战略。
作者:胡迟 来源:能源评论
责任编辑: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