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必须遏制中国的光伏产业?

2015-01-28 14:31:59 太阳能发电网
一 能源安全是美国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 如果有人问,美国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恐怖主义,有人会说中国,有人会说俄罗斯。依照美国自己的说法,恐怖主义是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 但是,再问深一层,为什么恐怖主义会被美国认为是最大的威胁?
  三 美国重返亚太主要目标是遏制中国的能源输入通道
  但是,如果说石油价格下跌对美国是双刃剑的话,那么,对中国则完全是好事。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到2014年,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石油消费需要进口;因此,石油价格下跌,对中国是纯粹的好事。加上现在中国手中的丰富的外汇储备,在低价下大量进口石油,实现“美元换石油”,可以同时达到减持中国手中过多的美国国债的目的。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使得中俄在经济上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在签定石油天然气采购合约和东西部石油管道,决定以卢布结算,不仅让中国趁着石油低价时期从俄罗斯获得了大量的廉价石油,也使得美国制裁俄罗斯的效果大打折扣。
  更早些,在伊拉克,在苏丹,中国的石油公司不惧战火,与当地政府和人民合作,开采石油,并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在里海地区,中国与伊朗、土库曼斯坦合作开发油田,并修建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并在沿线的哈萨克斯坦设立炼油厂,保障沿线国家的经济利益,也是为了保障中国输油管道的畅通。
  中国政府为了保障自己的石油供应,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数。这是因为中国自身的能源匮乏、和能源需求大幅上升两个原因同时导致的。
  美国看到了中国在能源领域的软肋。应当说,他们在多年前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才会宣布“重返亚太”。美国在新加坡樟宜加强军事存在,为了控制中国从中东的石油输入,在菲律宾的苏比克重建军事基地,加强关岛基地的军事装备,为了控制中国从印尼乃至澳大利亚的煤炭和矿石输入。可以说,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所有军事布局,都是为了控制中国的能源输入通道。
  只要能够扼住中国的能源进口,美国就能够扼住中国经济的咽喉。
  但是,中国与俄罗斯的密切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重返亚太”的努力。所以,美国试图通过让乌克兰加入北约,来激怒俄罗斯,从而找到借口对俄罗斯进行制裁,甚至使俄罗斯崩溃,美国很希望1990年的苏联解体的场景在今天的俄罗斯重演。但俄罗斯的强硬不屈,中俄之间的特殊的比联盟还紧密的不结盟的关系,上合组织的齐心协力,让美国的如意算盘打得十分不顺利。
  中国与俄罗斯的靠近,对中东的石油需求减小,对美元国债的减持,中国从石油低价中获利,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所有这些,都让美国惴惴不安。这些情形,是美国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四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剧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这导致了这些国家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加。
  以中国为例,从2000年开始,中国迅速成为了一个不断城市化的工业强国,大力建设公路、铁路、高楼、机场发电厂,雨后春笋般地新城区和工业开发区不断产生,2000年到2008年,中国煤炭消费增长了一倍,到2013年再增加了50%;而中国的乘用车销量在2011年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后,2014年已经突破了2000万辆的关口。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能源消费需求的巨幅增加。虽然中国在不断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单位GDP产值的能源消耗方面也进行了很大的努力,但这些努力依然阻挡不了对能源消费的需求增加,因此,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
  不仅中国,印度、巴西也是这样的情况。还有非洲和南美的众多的国家,这些国家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需要更多的能源。但是,按照现在的能源格局,不仅能源的供应会十分紧张,而且,地球的环境也承受不了这样的消耗所带来的污染。中国的雾霾已经表明,中国的环境对于能源的承受,已经接近极限。这种情况不仅仅在中国存在,如果印度、南非、巴西等国及南美和非洲也寻求工业化,那么,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换句话说,地球也接近了自己的承受极限。
  从2012年起,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中就已经有50%以上需要进口,如果没有什么新变化的话,中国的石油进口的比例还将继续增加。这种现象,除了需求增加外,还因为中国国内的石油越来越少。
  最典型例子是大庆油田。在2000年,大庆还基本能勉强维持5000万吨的年产量,但2014年,年产量仅能维持在3200万吨,而且,大庆油田的产液量中,只有2%是原油,98%是人们注入地下的水。这样的油田在其它国家,早已经被列入了“不具开采价值”的级别。但在中国,还是最重要的油田之一。这从反面说明,中国石油的局面多么严峻。
  可以说,能源安全,不仅是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是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
  而且,中国在能源方面面临的局势,比美国要险峻得多。
  五  中国能源问题的三个解决途径
  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能源问题,有三个途径:第一,通过各种经济、外交、政治和军事手段,在全世界加强能源采购力度,以保障中国的能源需求;第二,提高能效,减少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第三,积极发展新能源,尽快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
  这三种手段,目前中国政府都在积极进行着。与俄罗斯的合作,上合组织的合作,金砖五国的合作,亚投行的设立,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能源供应地;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路一带,实际上就是为了保证中国的陆地和海上的能源运输航线。泰国的运河就是为了摆脱美国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而中国在厄瓜多尔的运河建成后,则将使得巴拿马运河彻底失去战略意义,使得美国在巴拿马长达一个世纪的苦心经营化为乌有。这些,就是中国政府为了保证自己的能源安全所实施的第一个途径的工作。可以看出来,中国政府和领导已经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左突右击,试图在美国的重重封锁下,杀出一条血路来。这个途径我们必须做,但效果如何,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代价多大,现在也很难预估。可以肯定地是,绝不仅仅是经济代价。
  在开辟能源供应渠道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对现有的能源和工业提出了严厉的能效提高的要求。目前,中国的能源强度(单位产值的能耗)已经比2006年下降了30%以上,但依然比美国高出4倍,甚至比印度还高70%。这说明,中国的能效提高还有空间。但是,即便中国的能源强度达到与美国和日本相同的程度,中国的能源需求依然会迅速增加。这是第二个途径,中国政府现在实施的力度也非常大,河北山东的钢铁企业的关停并转,就是一个例证。但能效的提高,终究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但从保证能源供应和能效提高两方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大的局面。因此,中国政府现在也在积极实施第三条途径,也就是积极发展新能源。
除了能源供应的问题外,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目前已经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目前遍布中国的长时间的雾霾状况表明,中国的环境对于能源的承受力已经接近极限。这个问题,靠第一条途径完全没用,靠第二条途径可以解决少部分,只有只有第三种途径,才是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的唯一的长期有效的途径。
  这是我国政府发展新能源的战略动因。


作者:史珺博士 来源:新浪博客 责任编辑:gaot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