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公告,为加强光伏行业管理、引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就在此前不久,3月16日,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关于下达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
淘汰与扶持的矛盾心理
内外市场的需求差异,使中国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当国外市场遭到打击时,国内市场便因需求不足而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光伏产业成了“阳光亏损产业”。
“光伏属于典型的政策导向型产业,政策给予补贴,那么就发展的快。补贴不到位,许多企业就会持观望的态度。”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主任张碧琼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大量的行业以外的资金进入光伏产业,大量的贷款也进入这个领域,但国外需求萎缩,国内需求不足,就形成大量的过剩产能。
2014年3月份,国家银监会下发《关于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优化产业结构,对不良信贷进行查处,践行绿色信贷。大力支持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而作为阳光产业的光伏产业也出现在这份指导意见中,并被定位为产能过剩行业。
在2014年年底,工信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提出到2017年年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光伏企业,前5家多晶硅企业产量占全国80%以上,前10家电池组件企业产量占全国70%以上。
但在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光伏企业兼并重组的另一面,则是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扶持光伏产业发展。2013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开拓光伏应用市场,2014年人民银行[微博]下发信贷政策工作意见指出,要发挥信贷政策导向,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支持信息消费、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此外,去年12月份国家能源局连续出台《关于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关于做好2014年光伏发电项目接网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大力推广光伏发电发展。
一边是产能过剩,另一边则是政策的大力扶持,这是否矛盾呢?
“产能过剩其实就是一个行业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供大于求的一种状态。”张碧琼表示,光伏产业虽属于阳光新能源产业,但因为近几年发展过快,需求不足,导致行业内大量产能剩余。但在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下,光伏产业作为清洁能源是很好的替代产品,对光伏产业的兼并重组以及化解过剩产能,让落后产能退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总的来说,也是为了更好的调整光伏产业本身的产业结构,促使其更好发展。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
广阔的发展前景
虽然存在着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按照常理,应该放慢发展速度,但是能源局却出人意料的提速。此次《通知》一方面让专家学者感到疑惑,另一方面也给光伏产业投资者以信心。
“提高光伏发电建设规模,应该更多考虑到经济转型、能源结构调整。”张碧琼分析,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就是要改变过去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无污染的清洁能源。
去年11月份APEC期间,中美双方签署《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明确表示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而光伏发电最为阳光能源,大力发展就成了合理必然。
并且光伏产业属于政策导向性很强的企业,政策扶持、补贴直接影响着行业发展。而此次《通知》提高光伏发电建设规模,规模内的项目具备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补贴资格,并且对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及全部自发自用的地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不限制建设规模,再次表明国家支持光伏发展的决心。
“国内需求不足是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最直接原因。”张碧琼分析,提高光伏新建规模并给予政策补贴,并且对投资成本较低以及适合大规模推广的分布式光伏发电不再限制其发展规模,这对扩大国内市场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此次目标大幅超越业界预期,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国家各级光伏政策的逐渐稳定落实,投资者信心增强,国内光伏市场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作者:李书娜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