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扶贫:又一项安徽创新走向全国

2015-04-10 10:17:28 太阳能发电网
  对安徽省肥东县长临镇罗洪村居民张立功来说,2013年7月9日这一天他可能此生不会再忘记。当天,他们五户贫困户屋顶的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运行。   一年后,2014年7月,孟凡生体会到同样的惊喜。“不要花一分钱,用电不花钱,还能卖钱,当然好。”孟凡生是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十井社区人,在他看来,屋顶上的分布

  对安徽省肥东县长临镇罗洪村居民张立功来说,2013年7月9日这一天他可能此生不会再忘记。当天,他们五户贫困户屋顶的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运行。 
  一年后,2014年7月,孟凡生体会到同样的惊喜。“不要花一分钱,用电不花钱,还能卖钱,当然好。”孟凡生是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十井社区人,在他看来,屋顶上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就是个“宝贝疙瘩”。“半年的时间里,我已经从一卡通上领到了1000多块钱电费,我老了,又是残疾,想挣一分钱都难。”孟凡生说。  
  2013年,安徽省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光伏扶贫。在学习合肥模式后,安徽另一国家级贫困县金寨县2014年在全县进行了推行。2014年11月上旬,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光伏扶贫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决定自2015年在全国六省市实施光伏扶贫试点工作。试点目标是利用6年时间,开展光伏发电产业扶贫工程。一是实施分布式光伏扶贫,支持片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贫困县”)已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增加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收入。二是片区县和贫困县因地制宜开展光伏农业扶贫,利用贫困地区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或设施农业等建设光伏电站,促进贫困人口直接增加收入。  
  从局地示范到在较大范围内试点,这意味着此项发轫于安徽的扶贫项目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全面推广的可行性得到认同,光伏扶贫可以让更多贫困户享受到光伏发电带来的光明和温暖。这也是“寻找可推广的改革案例”栏目中唯一一个目前正式在全国进行试点的案例。  
  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举措之一,安徽光伏扶贫为何会被接受并得到推广?它是如何运作的?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路径?目前正在进行哪些新的尝试?这一扶贫举措在全国推广又面临着哪些挑战?2015年年初,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安徽进行了实地探访。 
 
  合肥首试:光伏扶贫破题  
  在国内,合肥市是全国最早探索光伏扶贫模式的城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事实上,光伏扶贫之于合肥,起初并非源于扶贫,属“无心插柳柳成荫”。  
  合肥市农委主任何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2013年合肥市选择5家农户进行试点,因为不能确定会出现何种结果,谨慎地采取企业赞助模式,由本地中南光电、阳光电源两家企业出资金和技术给试点贫困户设计安装一个2.5千瓦小型家庭用户光伏电站,“因为这样规模的光伏电站是比较适合家庭的,随后从运行及反馈情况看,无论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很明显。当年市里决定把分布式光伏作为扶贫举措之一在全市推广。”  
  合肥市经信委主任李海鹰告诉记者,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是全国难题,为化解产能难题,合肥市提出打造“光伏应用第一城”的目标,希望光伏工程不仅让工业企业用上清洁能源,而且还能福泽千家万户。“最早,光伏扶贫项目是由市长张庆军提出来的,按照政府推动、专项投入、农户自愿、收益全留、试点示范、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通过多个渠道推广。2013年先在100户贫困户家庭进行试点,由财政全额出资为每户建设1个装机容量3千瓦的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接入户用配电设备,实现并网发电。供电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并网发电合同,按结算周期向贫困农户全额支付上网电费。”  
  光伏扶贫只是其中之一。随后的2014年7月,合肥市出台《光伏下乡“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18年年底,全市建设100个光伏应用示范美好乡村、1000个农村光伏扶贫家庭电站、1万个农村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和1万亩光伏设施农业(渔业)基地。  
  “如果单从整个产业角度看,仅靠光伏扶贫不可能解决光伏产业产能过剩难题,但是,光伏扶贫是精准扶贫项目之一,它将光伏应用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合肥市扶贫办主任肖波说。  
  在肖波看来,变“漫灌”为“滴灌”,光伏扶贫是“最符合”精准扶贫要求的扶贫举措。“光伏发电项目充分利用了贫困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连续25年可产生稳定的收益,实现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既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又加快了节能减排型城市的建设步伐。项目收益瞄准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做到有的放矢,扶一批,富一批,贫困问题解决一批,探索精准扶贫开发的新机制、新路子。”  
  实践中,长丰县杨庙镇副镇长武林告诉记者,2013年长丰县把50户“光伏扶贫”项目指标全部分配给了该镇的困难农户,在施工单位和供电等部门的努力下,50户家庭光伏电站于2013年12月12日正式并网运行,整个项目建设仅用了56天。在武林看来,光伏扶贫项目是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的新尝试,一个3千瓦的电站每户可以年均增收2500元左右,直接、长效地帮贫困户脱贫。
  
  跟进探索  
  “俺的小电站咋样了?”金寨县槐树湾乡杨桥村智障患者詹政林一见到乡干部就问。  
  2014年6月,金寨县首批1008座贫困家庭电站并网发电。随即,该县启动了第二批1000座电站建设任务,每户装机容量都是3千瓦,詹政林家是其中之一。2014年11月,第二批项目也正式并网发电。目前,金寨县家庭电站数量居全国第一。而截至2014年底,率先试点光伏扶贫的合肥市,2014年只新增200户,加上2013年100户并网发电,全市仅有300户。  
  金寨县之所以能后来者居上,概因建站资金来源方式不同。与合肥财政全额为贫困户买单不同,金寨采取三个1/3的商业模式,其中1/3费用8000元为用户自付,政府出资1/3,在该县投资企业信义玻璃出资1/3。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企业之所以斥资赞助,一方面是为了得到在该县建大型地面电站的资质,即“路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取当地廉价的地面资源,即荒山滩涂。  
  为推广光伏扶贫,2013年起,合肥市、县财政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市选择了105户农村贫困家庭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试点工作,探索了一条农村“无劳力、无资金、无稳定收入来源”这一“三无”贫困农户脱贫解困的新路子。2014年5月起,合肥市对21.56万农村贫困人口,112个贫困村全面开展了建档立卡工作,在年内实现“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全覆盖,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夯实基础、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之所以对“三无”贫困户全部免费,肖波说,是因为这些贫困家庭没有劳力,任何一种扶贫方式都难以让其脱贫,属于看不到“脱贫希望”的贫困户。“我们的规划是,用5年时间,为全市‘三无’贫困户建一个家庭电站,当然,对不符合建站条件的贫困户屋顶,先对其进行危房改造。”  
  “一方面,贫困家庭中,只有一部分家庭屋顶适合安装,另一方面,限于资金难题,财政全额买单,只能选择贫困户中的贫困户实施光伏扶贫,也就是‘三无’家庭,所以,现在覆盖面只能是很小一部分。”肖波说,合肥此前已经有300户贫困家庭建起了分布式光伏电站,每一户安装3千瓦,总费用大约为2.4万元,这2.4万元初装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项目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分布式光伏扶贫家庭电站,目前在技术上不存在难题,大规模推广主要是资金难题。“像詹政林这样的赤贫户,若按照首批项目的出资模式,是不可能拿得出8000元的,所以我们在实施第二批项目时,先由贫困户统一从村级贫困互助发展资金中借款,然后分6年从其发电收入中扣除,借款利息则由县财政统一贴息解决。”金寨县扶贫办主任刘泽祥说。


作者:王永群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社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