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主导的行业未来

2015-06-09 10:45:17 太阳能发电网
  尽管产业化发展已多年,光伏行业仍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也即是行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不足。或者,用一句更为时髦的话来说,则是整个行业内都缺乏会讲“故事”的企业  对于光伏行业而言,今年可谓是行业外延较为热闹的一年,既可以搭上能源互联网这样足可以带来能源变革的大题材,更不乏包括“工业4.0”、智能制造等官方力推的
  尽管产业化发展已多年,光伏行业仍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也即是行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不足。或者,用一句更为时髦的话来说,则是整个行业内都缺乏会讲“故事”的企业

  对于光伏行业而言,今年可谓是行业外延较为热闹的一年,既可以搭上能源互联网这样足可以带来能源变革的大题材,更不乏包括“工业4.0”、智能制造等官方力推的政策热点。
  不过,尽管这些值得大书特书的政策红利确实具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但却很可能会与绝大部分以光伏为主业的现有企业无缘。
  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乏力、“大者同吃”的国情环境下,一些行业外企业如果想要进入一个新兴领域,即便此前丝毫没有涉足,但只要具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对其而言也只是分分钟的事。
  光伏业的能源互联网,便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只要提到这一概念,恐怕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都是阿里巴巴、百度或者腾讯这些互联网企业,而不是光伏企业。
  导致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既有前述“大者同吃”的环境因素,也有行业内因。这反应出,尽管产业化发展已多年,光伏行业仍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也即是行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不足。或者,用一句更为时髦的话来说,则是整个行业内都缺乏会讲“故事”的企业。
  如果对近几年光伏行业的发展脉络稍做一番梳理,可能就会发现,虽然名义上是新能源行业,也是一个新兴产业,但整体而言,无论是行业内企业的经营发展思路,还是行业从业者的整体心态,似乎都与新兴产业所该有的开放姿态可能并不相称。尤其是,在对一些新生事物、新生技术的接受与应用方面。
  这从一些细节可以得到佐证。
  比如,作为一个与建筑结合较为紧密的行业,但大部分的光伏企业,可能却并不愿意把自身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部分,并进而对该行业做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与此雷同,作为一个发电行业,却在如何适应电网调度、电网安全性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一味依赖政策去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去尝试利用包括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破解这些难题。
  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如何更主动地适应电网和电力体制方面,也内一些企业也已经出现了转变的迹象。
  不过,对于光伏业内大多数的企业来讲,如何更加清晰的确定自身定位,改变因身份不明带来的焦虑,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和观念,积极拥抱新技术,并讲好自身的“故事”,或对未来前途至关重要。
  
  概念多多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工业互联网等健康发展。
  在政策力推以及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启动的大背景下,能源互联网这一概念,正在变得炙手可热。无论是媒体还是业内的关注度,都在急剧的升温。
  有消息还称,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正在牵头制定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目前正在开展前期调研,以确定行动计划基本框架,包括行动目标、内容以及时间表等。
  由此可期,在能源互联网化的趋势下,能源的生产、消费秩序将得到重构,同时将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安信证券在一份报告中认为,目前我国用户端电力销售的金额大约2.5 万亿元,加上建设投资,估计能源互联网的市场规模至少在5万亿以上。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机会,则在电力调配、交易市场和微电网为中心的网络中传递。
  但有业内人士则认为,鉴于电力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其推进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就能源互联网而言,包括光伏发电在内的新能源,或将成为电力体制改革获得推进的试验田和突破口。而较为可行的发展模式,则可能是一种递进式的发展趋势。比如,先通过第三方数据优化这样一种模式,积累到了足够的发电、用电用户后,自然就可以过渡到将互联网作为一个直接的交易平台的模式。但前提是,电力行业要打破垄断,无论是发电段还是售电端都具有足够多的主体。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累计光伏电站的并网规模已近30GW。随着电站存量规模的逐渐扩大,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金融属性、分布式能源属性以及包括垄断等体制性障碍较少的行业特性等,光伏电站无疑是所有能源分类中,最有可能与互联网实现深度融合的行业之一。
  除了能源互联网外,另一个与光伏相关的概念,则是脱胎于“工业4.0”的智能制造。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2015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强调,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5月19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发布。
  
  业外风头劲
  能源互联网等概念的风生水起,也引起了业外众多的关注目光。其中,包括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以及不少上市公司,均纷纷高调表示,将进军能源互联网领域。甚至,一些上市公司还表示,将其作为未来转型的重点方向之一。
  作为互联网巨头之一,阿里巴巴已经选择通过合作的方式,布局光伏电站的智能运维以及能源互联网领域。
  这从一些细节可以显现,包括在其发布的相关公告的措辞中,具体的表述为阳光电源成为阿里云重要合作伙伴,共同为客户提供基于阿里云计算平台的智慧光伏电站的设计、建设、智能运维等相关服务。这也意味着,在此次合作中,主角是阿里云,也即阿里云将进入光伏电站的智能运维领域。
  除了阿里云的高调进入外,此前在A股上市的一些公司,也纷纷表态将进入这一领域。
  作为最近的热门股之一,彩虹精化在其2014年年报中,毫不掩饰对于光伏业务的雄心。其中的业务重点之一,就是着力打造能源互联网+金融。
  彩虹精化称,将借助现代数字通信、互联网、移动通信及物联网技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将新能源电站与互联网有机融为一体,致力打造出一个全新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投资和融资的生态系统,实现绿色低碳生态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除了彩虹精化,其他因为互联网概念而被热炒的企业,还包括爱康科技、科华恒盛、阳光电源等。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许多企业均宣称进入能源互联网等概念领域,但对光伏行业而言,心照不宣的是,在阿里巴巴进入这一领域后,其他几大互联网企业会否跟进,则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这因此也导致了一个现象,提到光伏业的能源互联网,更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互联网企业,而不是光伏企业。
  这一现象带来的一个困惑是,在几大互联网企业的“光环”下,留给其他企业的机会又有多少?
  
  “知行合一”
  2008年,三度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著名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专著《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中,专门就能源互联网进行了介绍。这也是经济学层面对能源互联网的最初探索。其后,随着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再次的介绍,能源互联网的概念进一步获得各界认可。
  而具体到较为成功的实例,则要数第一个吃螃蟹的美国Opower公司。自2007年成立以来,该公司的业务一直处于延展之中,由一开始主要基于第三方的数据优化的业务模式为用电方提供节能服务建议,逐步到为能源企业提供与客户互动功能,直至最近推出恒温器管理,向智能家居领域迈进。
  反观国内的光伏企业,尽管近几年在这方面也不乏企业做出了一些有效的努力。但客观而论,这些企业可能都并不太会“讲故事”,而白白荒废了大好的“素材”。
  对于任何一个新兴领域而言,除了要有相应的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达成这些计划的具体行动。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则是要搭建相应的生态圈,做好相应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对于想要在光伏这个新兴领域有所作为的企业而言,除了需要坚持不懈的去推广自身的理念外,还需要配以相应的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尽力去把自己的“故事”讲得圆满,并从逻辑上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同。


作者:张广明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