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发改委57号文要求,各地6月30日前须上交纳入企业经核查的排放报告。时间不足3个月,要按时完成核查工作,现有的核查机构和核查员数量不够,核查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作者:危昱萍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碳排放核查市场火热 核查机构存在利益冲突
按照国家发改委57号文要求,各地6月30日前须上交纳入企业经核查的排放报告。时间不足3个月,要按时完成核查工作,现有的核查机构和核查员数量不够,核查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核查机构除了面临地方保护主义外,还面临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更有甚者有的机构同时从事着碳资产管理或碳交易的活动,明显存在利益冲突。
忙,几乎是所有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机构2016年上半年的常态。
为确保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国家发改委在1月下发《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下称“57号文”),要求各地6月30日前上交纳入企业经核查的排放报告。
据国家发改委气候司估计,初步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约有1万家。根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24个省份和试点地区已遴选的第三方核查机构约300家。
多家第三方核查机构向记者表示,要按时完成核查工作,现有的核查机构和核查员数量不够,核查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核查机构忙碌的状态也就不足为奇。而部分地方为完成任务,还纳入了一些不相关的机构,导致核查机构能力参差不齐,最终将损害核查报告的质量。
在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看来,这些的确都是问题,但在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准备工作阶段,也“非常正常”。他认为,问题暴露出来不可怕,能解决就好,2016年就是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再改进的过程。
机构抢滩各地市场 2016年上半年,被认为是第三方核查机构的关键期。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遴选了第三方核查机构,预计这些地区将陆续开展第三方核查工作。除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外,其他省份都是第一次开展核查工作。”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孟早明认为,上半年将是检验第三方核查机构能否按质按量完成各项核查任务的时期。
自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落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下称“1024号文”)后,非试点地区开始遴选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机构。
目前,全国遴选的核查机构约300家。8个尚未征选的省份中,海南、江苏、山西、青海四省下发了征选通知。从公司性质上来看,除了经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指定经营实体,或经国家发改委备案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审定与核证机构,以及试点地区备案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外,还有科研单位、碳资产管理公司、工程咨询公司、节能减排技术公司等。
离截止日期还剩不到3个月的时间,核查机构几乎“忙得脚不沾地”。一家已获得多个省份核查资质的机构抱怨,6月30日这个时间太赶了。该机构运营经理称,第三方机构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而纳入企业遍布全国各地,核查时间目前集中在三四月份,希望全国碳市场启动后核查时间能宽裕点,可以采用分期核查等办法。
孟早明则认为,问题在于很多地方配套资金没有落实,地方政府无法迈开步子组织技术支撑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开展工作,而财政资金需要提前做预算,有复杂的申请流程。另外,各省基础工作也不一样,进度也会不一样。
“碳市场是个新鲜事,问题暴露出来了,大家才会想解决办法。”唐人虎认为,不管是6月30日,还是7月30日,截止日期的设定在于通过实际工作倒逼各地加快进度,准备阶段的各种问题才能暴露出来。
作者:危昱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