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过剩并不可怕,因为只有经历过剩之后才会达到均衡,进而形成一种需求和供给匹配的市场状态。因此,一旦过剩来临,不断深耕高端领域、挖掘全球价值,显然比一味扩大需求规模更有价值。
高端产能待挖掘 经济学中有一个“微笑曲线”理论:曲线的底端是制造,左边的高点是设计和研发,右边的高点是品牌、营销。其含义是,产品的高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两端,即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的环节上。
从光伏产业来看,而无论是之前过剩的电池组件,还是目前存在过剩风险的下游电站,在技术层次上都难以跻身高端之列。也就是说,我们始终把光伏业作为一个大规模、拼成本的行业。
但这却与市场环境下的产业发展规律相悖。
一个行业的成长路线通常是:在产业的新兴时期,行业内的技术变化非常剧烈,但与技术多样会相适应,各类新产品也会纷纷面世,但产能普遍较低。产业发展早期阶段,企业竞争的重点是技术路线之争,市场最终会用试错法选择出最青睐的技术。随着基于主流技术的主导产品为市场所普遍接受,行业也开始进入成熟期。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进行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使产品能够让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以光伏产业为例。在中国,光伏产业总体上被视为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新兴产业。实际上,光伏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技术层次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自十年前光伏业引入中国以来,产能扩张的冲动一直压制着技术创新的驱动,我们在行业技术的精耕细作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致使行业整体的技术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在上游环节,我们一方面工业硅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又大量进口多晶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尚未完全掌握与硅产品相关的关键技术,多数国内企业不得不依赖进口机器进行提纯加工,但终因缺乏核心技术,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国外厂商相比仍有差距。下一步,如果可以在技术密集的硅加工领域加强研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逐渐实现进口替代,不仅可以逐渐化解现有供需失调的局面,也可以在未来收获更高的利润。
在中游环节中,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率也是有待深入研发的领域。现在欧洲产品的转换率已经开始向20%迈进,但是国内的转换率还是停留在百分之十几。如果国内产品在转换率上取得较大的提升,即便组件的价格略有提高,巩固和扩大下游的市场份额依然可期。
作者:万军 来源:能源评论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