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过剩并不可怕,因为只有经历过剩之后才会达到均衡,进而形成一种需求和供给匹配的市场状态。因此,一旦过剩来临,不断深耕高端领域、挖掘全球价值,显然比一味扩大需求规模更有价值。
全球路线应精准 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产能合作,也不失为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在过去几年,国内企业“走出去”却遭到一些质疑和诟病。究其原因,很多人把产业转移和淘汰落后产能划等号。过剩产能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落后产能。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主流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之上的优势产能,因其实际供给能力远超国内需求,因而有必要推动产能的国际转移,这并非是将落后产能淘汰到海外。因此,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国际产能合作策略,不应被简单概括为向国外搬迁过剩产能,而是通过经贸合作和产业投资等方式,加大对相关国家的市场开拓力度,使之形成对中国产品和中国装备的新需求,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有效的国际市场支撑。
同时,企业对于投资地的选择,也关系到国际产能转移能否实现。过去,因为强调降低成本,所以一些企业希望把工厂建在人工成本相对更低的区域。这样做的好处是,前期投资大大减少。但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法律政治、环境安全和文化差异等方面问题不少,有可能成为国际产能合作方面的隐患。
从一些企业的经验来看,通过“抱团”的方式集体出海,有利于提高海外投资的成功率。比如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合作园区建设,以联盟形式提高新能源产业整体投资和收益。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加强一系列的投资环境的考察,加强投资精准度,全球产能合作或将在新能源产业链的调整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万军 来源:能源评论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