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技术路线之争,这家企业豪赌单晶硅,逆袭的机会来了吗?

2016-09-29 11:51:49 太阳能发电网
十年前,整个光伏行业绝大多数玩家都选择了多晶技术路线,李振国和他的团队则选择不被看好的单晶路线。
  「 中国式合伙 」

  在隆基的发展过程中,李振国认为,公司的前期发展他的兰州大学物理系校友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时至今日,李振国并不太愿意说起隆基股份内部独特的股东结构和高管结构——该公司自然人股东结构中,兰州大学的校友有十多位;而高管构成中,兰大同学占了20%左右。

  钟宝申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钟宝申1990年大学毕业之后,被分到抚顺客车厂旗下的一个稀土磁性材料厂。这是一个仅有100多人的工厂,也是他挑选的结果。在钟宝申看来,选择大厂不如选择小厂,小厂的机会更多。

  但跟李振国一样,钟宝申一样不安分。在工作了两年半之后,钟于1993年选择了辞职。“主要是觉得这个工厂自己的想法难以贯彻,然后在单位混日子没有什么意思。”钟宝申说。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钟宝申几乎做过任何岗位,最高担任过该厂的常务副总。

  从国营工厂辞职出来后,钟宝申创办了沈阳隆基。“要说隆基这个商标,最先是授予沈阳隆基的,这边是直到2007年才改为隆基股份。”钟宝申说。

  从1993年到2006年,钟宝申一直担任着沈阳隆基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该公司主要从事磁性应用产品领域,能够应用在选矿、物料分离等众多领域。到2004年,沈阳隆基在其行业里名列全球第一,销售规模达到5亿元。

  “这个已经到了天花板了,整个市场就这么大,再往上就很难了。”钟宝申说。

  正当他为将来发愁时,2005年9月,当时正在马来西亚出差的他接到了李振国的电话,谈到了单晶硅以及接下来太阳能领域内的一些机会。从马来西亚回国后,钟宝申又找到李振国面聊,从而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

  2006年,钟宝申辞去了沈阳隆基总经理的职位,来到了隆基股份。但从一个年营收达到5亿元的大公司,跳槽到一个职工仅有100人,年营收不过千万的“小作坊”,钟宝申鼓足了很大的勇气。

  来到隆基后,钟宝申主要负责战略规划。李振国说,隆基股份目前的战略规划,很大部分都出自于钟宝申之手。

  在钟宝申看来,李振国具备吸引他的条件。“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不是很在意自己的利益,一切多以发展事业为中心;二是非常宽容,容易接纳别人的观点,很容易相处。”钟宝申说。

  而钟宝申天生谨慎的性格也符合李振国的气质。多年以后,2010年隆基股份第一次IPO失败后,隆基股份立即启动了新一轮融资。

  事实上,隆基的这一轮融资备受外界质疑。很多人劝钟宝申,让他再忍一忍,可以通过发债的方式,而不是在这个时间点上采取融资的方式,以稀释股份为代价,但钟宝申坚持继续融资。

  “我属于经营上面比较保守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把自己放在热锅上烤。”钟宝申笑着说。

  除了钟宝申,在高管团队里,李文学的来头更大。1990年毕业之后,李文学顺利进了陕西的一家军工企业,一待就是20年。他从实习员工开始干起,用了7年时间做到了分厂技术副厂长。

  从1997年开始,李文学的升迁速度犹如火箭,仅用了不到3年时间便从一个分厂的技术副厂长升至公司总经理,几乎每年都在升迁。

  李文学担任总经理是在2000年底,在这个位置上干了8年。2008年,时任董事长兼党委书记退休,李文学接任。至此,李文学身兼三职,大权在握,职业生涯迎来高峰。

  此时,隆基股份在李振国和钟宝申的带领下发展迅速,到2010年时收入达到10亿元规模。但要想继续扩产,他们缺乏这样的人才。

  李振国和钟宝申很快想到了在一家大型军工企业里担任一把手的同学李文学。但当时李文学根本没有离开国营企业的想法。

  李文学看上去文质彬彬,说话慢条斯理,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形象。当李振国和钟宝申伸来橄榄枝时,李文学考虑了很久。最终,李文学考虑了同学的情谊,同意加入隆基。但他的选择还是遭到周围朋友和同事的不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实际上抛不开同学情面。

  2010年,李文学加入隆基,负责隆基的生产运营。从这年开始,隆基开始大规模扩张,紧接着的便是筹划上市。
 

作者:严凯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责任编辑:dongyiqia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