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整个光伏行业绝大多数玩家都选择了多晶技术路线,李振国和他的团队则选择不被看好的单晶路线。
「 单晶逆袭? 」
当李振国和钟宝申正在为隆基股份制定第一阶段战略目标时,尚德成功在美国上市,施正荣也因此成为了当年的中国首富。与此同时,尚德也成为了隆基股份最大的客户。
从2006年开始,钟宝申意识到,光伏行业没有资金投入便没有发展前景。当时,隆基仅有100多人,业务规模仅有几千万元,公司仅有16台从美国采购回来的二手设备,这些设备是几十年前使用的,隆基花了300万元将它们买下。在钟宝申看来,这些设备迟早要被淘汰,而隆基要想发展,则必须花重金购入新设备。
从这一年年底,在钟宝申的主导下,隆基股份开始寻找投资伙伴。2007年,尚德打算投资,而其他的投资者也开始进入股东名单中。
钟宝申回忆称,作为当时行业的巨无霸,尚德希望能够持有隆基更多的股份。他与施正荣谈判了好几轮,但券商告诫他们,尚德持股比例不能过多,不然会形成关联交易。
“一开始,尚德要求的股份是20%多,最后基于上市的考虑,压到了4.98%。”钟宝申说。此后,施正荣进入隆基股份董事会。在李振国看来,作为光伏行业的标杆人物,施正荣进入董事会有益于公司的战略决策制定。
但颇为意外的是,2010年,隆基股份第一次上市竟然是因尚德而折戟。当时,证监会公布的原因是与尚德“关联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以及是否存在“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情形”难以判断。
IPO被否的那天是2010年3月24日。隆基股份原本在证监会旁的酒店里摆下了庆功宴,但被否的消息传出后,整个团队极其低迷。
但李振国坚持“庆功宴”继续。“我在宴会上鼓励大家,叫大家不要气馁,相信一家好企业终归会被认可的。”
这次上市失败之后,隆基股份马上启动了新一轮融资,并开始着手解决与尚德的关联交易问题,为下一次IPO做准备。在这次调整中,施正荣退出了董事会,而尚德采购量占隆基的比重也大幅下降。
李振国称,2009年时,尚德在隆基股份的销售量中占到了67.61%。到2010年结束,这个比例降到了20%-30%。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隆基股份再次申请IPO,并在2012年成功上市,成为光伏公司里最晚上市的企业。
有意思的是,光伏行业在2012年这年似乎上演了剧情逆转。隆基股份的势头开始上升,从2009年到2011年,隆基股份收入为7.65亿元、16.52亿元和20.1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2亿元、4.4亿元和2.87亿元。
而随着市场上硅料价格的持续暴跌,尚德倒闭,赛维LDK等行业巨头陷入巨亏泥潭,它们为当初的激进举措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尚德倒闭依然给了隆基股份当头一棒。由于尚德欠着1.2亿元的货款,导致隆基股份不得不在2012年财报中将这部分损失进行资产计提,结果该公司上市后的第一个财年,净亏损5467万元,较2011年同比下滑118.61%。
“这是一个意外。”李振国说,“除了这一年,隆基股份在经营方面一直保持盈利,并且发展过程中没有碰到过十分艰难的时期。”
2015年,乐叶光伏生产的高效单晶组件投产之后,隆基股份开始搅动着下游厂商的神经。在钟宝申看来,2015年对于单晶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标志便是它不再昂贵,价格与多晶基本持平。
“多晶铸锭即使是零成本,单晶也能赢,今年5月份,我们已经证实了这个结论。隆基单晶拉棒的非硅成本半年下降了33%。”李振国敲着桌子信誓旦旦地说。在他看来,3-4年后,单晶将会逆袭,市场份额超过多晶。
一位下游光伏企业高管称,市场上的确从2015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组件、电池厂商逐渐转向单晶,它们已经意识到了单晶的优势。“在推广单晶上,隆基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没有它,单晶产品要想翻转,还尚需时日。”该高管说。
截至2015年底,隆基股份的硅片产能达到5GW,2016年生产目标提高到7.5GW,到2017年将扩大至12GW。组件产能方面,2016年目标为5GW,2017年将增至6.5GW,不断扩充产能。
“现在市面上只有两种光伏企业,一种是只做单晶;另一种是单晶和多晶两条腿走路。”钟宝申说。
作者:严凯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责任编辑: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