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发电:从产业自身的角度来讲有没有障碍?比如技术方面、成本方面等。
石定寰:当然,对产业自身而言,一个永无止境的趋势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以及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和进一步保证质量,这是企业的本分。
但对这个产业来说,政策的作用无法替代,因为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靠政府的政策去保障和促进。目前特许权招标一次招标一两个电站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全国这么大,需要一种普遍建设。应该定一个基本电价,然后按照每年可以给出的补贴数额来分配,或实行配额制。除此以外,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从地方财政拿出一些资金来补贴国家补贴的不足。比如江苏,产业这么大,给江苏带去了那么大的税收和产值,政府拿点钱出来补贴企业,反过来还可以让企业发展得更好产生更多的税收,何乐而不为呢?
我认为,通过采取全国性的扶持政策与各个地方的一些特殊政策相结合,来进一步对产业加以扶持,下一步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多做点工作。
太阳能发电:目前光伏行业有一种很流行的发展模式,就是全产业链,包括一些原本是做配套甚至做制造设备的企业,也都在开始大力向硅料、电池或组件方向发展,您怎么看待这个趋势?
石定寰:这个产业的确需要整合,但我认为应该以生产的组织、管理以及如何取得效益最大化为原则。不同的企业,可以有不同的办法。比如汽车行业,一般而言有主机厂、组装厂和零部件厂,但比亚迪却反过来什么都自己生产,和别人不一样,但也做得不错。所以,反其道而行也有它的道理,主要还是看哪种情况更利于实现企业的目标,要根据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来灵活把握,而不是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最终还是应该以有利于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为原则。产业链越长,规模就越大,可能原材料没问题了,但整个管理的范围和难度也更大,因为企业管理要求更高了。另外也很难做到各个环节都精通,可能这个精,另一个就不精。
我觉得,还是应该发挥不同企业的优化组合来促进产业的蓬勃发展。专业化仍然是工业化多年以来的一个成功经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独立更利于形成批量供应,更利于促进价格降低和终端产品最终成本的降低。
对目前的光伏产业而言,应该说全产业链和专业化各有利弊,现在还不好下结论,要看实际发展,看一些全产业链都做的企业到底效果怎么样?没有走这条路而是走专业化的企业发展又怎么样?还需要实际发展来做对比,用时间去检验。
当然,因为我们前一段发展得很快,那么随之而来的肯定有一个市场的变化和调整,产业的规模以及组织结构可能都要适应这个调整。调整的方向,一个是优胜劣汰;一个可能是向大型企业集中,进一步向大型化发展,因为只有上了规模才可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中小企业就应该思考怎样去找准自己的位置,或者参与到某一个企业集团去联合发展,或者进一步强化自身优势,强化自身专业化的能力,做出特色和竞争力,这也是规避激烈竞争的一条发展路子。
太阳能发电: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去年住建部一位领导在一个论坛上讲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未来的应用是以大型地面电站为主,那么这个行业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会死掉。而如果我们未来的应用是以屋顶项目为主,则这个行业里大部分的企业都有饭吃”……
石定寰:我们不会强调某一种应用方向,因为将来太阳能光伏的应用市场是多样化和多样性的,大型电站只是其中之一。我们会针对太阳能跟屋顶结合,跟外墙和立面结合,跟各个公共建筑结合,跟各种路灯结合,跟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结合,跟交通结合……,应该说有太多的发展领域,空间很大。关键是看企业怎么选准自己的位置,怎么发挥自己的优势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因为太阳能的发展不像常规电源只能搞大型电站,太阳能本来就是一个分散和分布式的能源,条件好的地区可能适合大力集中,但集中也有问题,那就是怎么入网?怎么远距离输送?而分布式的供应更符合资源特点,其发展空间可能更大。
太阳能发电:在您看来,我们这个产业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规模,它的长板是什么?短板又是什么?有没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石定寰:比较明显的优势是,这个产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基本掌握了整个生产流程以及生产工艺,最终产业发展起来了,应该说这个路子基本是走通了。而且我们的成本也比较低,质量也能得到一定的保障,有一定的竞争力。
相对来说,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不行。比如说我们企业的技术水平、人才是比较缺乏的,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发展后劲也不足,因为都是用同一个技术武装起来的,如果某一天突然出现一个重大的技术突破,可能我们就跟不上。
另外,产业里一些核心装备技术我们也不掌握,很多原材料比如银浆还控制在别人手里,背板也是大量用别人的,前两年甚至包括大型平板玻璃的生产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再比如柔性化技术,到现在我们还没开始研发,卷对卷新的工艺我们也还没有掌握。我们只是大路货搞得不错,真正属于前端和高端的,可以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后劲的技术,我们掌握的太少。因此我们的发展后劲不足,创新的底气也不足,核心技术——包括现有技术的核心技术、装备技术、原材料技术等等,我们并没有真正掌握,基本都是控制在别人手里的。
还有,我们原材料的供应包括多晶硅材料的来源与工艺也都是千篇一律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在创新方面还有限。特别是在新兴电池开发上,比如第二代、第三代电池,我们在这方面整个研发的组织和实力还相当薄弱,跟欧美国家很难相比。目前我们的常规能源比如石油、核能、电力、煤炭等都有国家级的研发创新体系,但这么大一个新能源产业,却没有这样的研发体系,有的只是非常分散和弱小的一些机构,没有统一规划,也没有形成综合竞争力,甚至相互之间也很少合作。这个产业的整体创新体系远远没有建立起来,人才的培养也还很薄弱,技术人员也非常短缺。
我们应该更加开放,首先要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包括装备、原材料,都需要有专门的人来研究。另外要研究跟应用系统结合,包括怎么打开应用局面、怎么跟大的电力系统结合、怎么融入到将来大的能源系统中去?等等,有很多问题都急迫需要解决。因此我们的思想意识,我们的组织管理形式,包括行业组织的工作形式,都应该打开,从大家都比较习惯的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做,转变到跟其他领域的更多开放式的合作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