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今年经历了6月30日光伏度电补贴下调之前的抢装潮,上半年光伏装机量就达到22吉瓦,超过今年全年规划目标18.1吉瓦。这也是自2013年以来,我国连续四年摘得全球光伏装机总量第一名的桂冠。近日,本报记者就今年光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以及明年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专访了甘肃省科学院自然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世民。
原标题:推动光伏制造向光伏智造转变──访甘肃省科学院自然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世民
来源:中国电力报
作者:杨鲲鹏
由于今年经历了6月30日光伏度电补贴下调之前的抢装潮,上半年光伏装机量就达到22吉瓦,超过今年全年规划目标18.1吉瓦。这也是自2013年以来,我国连续四年摘得全球光伏装机总量第一名的桂冠。近日,本报记者就今年光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以及明年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专访了甘肃省科学院自然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世民。
度电成本得到进一步下降
中国电力报:今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具体原因是什么?
李世民:2016年,在国内光伏上网电价调整带来的抢装效应以及国际新兴市场快速崛起的带动下,我国光伏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成本下降显著,企业产能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企业利润率有所提升,在“一带一路”战略引导及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下,我国光伏企业的“走出去”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一是光伏市场蓬勃发展,我国装机量保持全球首位。今年我国在电价调整带来的“抢装效应”影响下,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32吉瓦,同比增长超过100%,继续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预计超过75吉瓦,位居全球首位。
二是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今年我国多晶硅产量约为19.5万吨,同比增幅达到18.2%,在产16家企业绝大多数处于满产状态,在多晶硅价格高企的情况下,企业盈利状况良好。太阳能组件产量约为52吉瓦,同比增幅达到13.3%,前10家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超10%。通过对工业和信 息化部《光伏制造企业规范条件》的部分合规企业经营情况统计,2016年上半年38家光伏组件企业平均利润率达到5%,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三季度后,由于“6·30”抢装结束,市场出现真空,光伏产品价格下滑,企业利润率下降;四季度产品价格普遍回稳。
三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成本逐步降低。今年,我国骨干光伏企业多晶硅生产能耗继续下降,综合成本已降至8万元/吨,行业平均综合电耗已降至80千瓦时/千克,硅烷法流化床法等产业化进程加快;P型单晶及多晶电池技术持续改进,常规产线平均转换效率分别达到19.8%和18.6%,采用PERC和黑硅技术的先进生产线则分别达到20.5%和19.1%,异质结(HIT)、背电极、高倍聚光等技术路线加快发展;领先企业组件生产成本降至2.5元/瓦,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降至6.5元/瓦以下,度电成本降至0.5~0.8元/千瓦时。
作者:杨鲲鹏 来源:中国电力报
责任编辑: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