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光伏而言,如何借助能源互联网的大潮,更好的推动和顺应电力“用户侧”变革的趋势,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则是对其创新能力的考验
根据相关规划,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一是要加大调峰电源的建设规模,第一是抽水蓄能,“十三五”期间建成1700万千瓦,同时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6000万千瓦;第二是建设一部分调峰用的气电,在规划中部署大概500万千瓦的调峰气电的建设;三是加大了燃煤电站灵活性的改造力度,加大煤电调峰的能力。在“十三五”期间部署热电联产机组要改造1.33亿千瓦,纯凝机组改造8600万千瓦,主要用于增加“三北”地区的调峰能力。
与此同时,为了配合这些政策,将加强低谷时代的电能替代力度,并同时研究推进峰谷电价的政策,推进各种辅助服务市场,多措并举,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健康有序发展。
需多在“用户侧”做文章
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要增加必要的调峰、储能能力外,对于整个电力系统而言,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从用户侧这方面多动脑筋。
韩英铎表示,一直一来,中国电力装机是以满足高峰时的负荷为标准的,但负荷是时时处于波动的,尤其是高峰时的负荷与低谷时的负荷,差别非常大,这必然导致大规模的电力装机的闲置。
“按照六千小时来算,现在运营四千小时,我们2015年年底火电装机九亿九,算十亿,三分之一停着什么意思,三亿的装机在停着。”他说。
更进一步来看,当前的电力行业正在经历着一种颇为尴尬的情形,一边是火电等发电机组利用小时数不断创新低,不同的发电电源之间为了争夺发电权而闹得不可开交;而另一边却是,在高温天气,随着用电量的增加,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频繁停电的情况,即出现所谓的局部结构性缺电情形。
对此,有业内人士人为,在电力行业,无论是政策的决策方还是具体的电力用户,习惯的是大规模生产、统一输送这种固有的垄断式思维模式。但在分布式能源大力发展的今天,这种方式早已经不是“华山一条路”了,而应该以更加可行的,在考虑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等方式下,“一地一策”的解决问题。
不过,对于光伏而言,如何借助能源互联网的大潮,更好的推动和顺应电力“用户侧”变革的趋势,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则是对其创新能力的考验。
作者:张广明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责任编辑: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