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行业业绩"坐滑梯"能否"软着陆"

2017-01-09 13:55:16 太阳能发电网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随着国家“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房地产、汽车工业的贡献,预计2016年GDP增长6.7%,我国经济避免了“硬着陆”,实现平稳开局。2016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缓中趋稳、利润同比增长8.6%,呈现良好发展的势头。发电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经营发展实现了逆势上扬、“业绩置顶”。进入2016年,能否与全国工业企业“同频共振”呢?2017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势呢?
  2、电煤价格大幅反弹,火电赢利“基石”松动

  经历了2015年电煤价格的“跌跌不休”,进入2016年,煤炭市场实现了惊人的“大反转”:从低位加速回升。2016年上半年回升30元/吨,到11月初居然高达600多元/吨,累计回升230元/吨,涨幅62%。11月中旬起,煤企、电企以535元/吨开始签订中长期合约,进入12月,煤价开始高位回调。据统计,6月以来,部分电厂实际到厂煤价累计涨幅超过300元/吨。

  2016年上半年火电板块仍有较丰厚的赢利。下半年,随着煤价的大幅反弹,火电企业加快获利“回吐”。据悉,五大发电集团煤电板块利润大幅缩水,2016年9月份由正转负,亏损2.59亿元;10、11月份亏损额扩大到7.91、12.86亿元。煤炭价格的大幅反弹远远突破年初的燃料成本预算,预计全年火电板块整体处于微利或盈亏边缘,西北、西南、华北、内蒙等区域出现严重亏损。在目前稳增长、降成本的大背景下,尽管有煤电联动政策,发电企业也提出诉求,但国家有关部门没有计划付诸实施。因此,煤价反弹,成为今年火电企业业绩加速下滑的一个主因。当然,也有利于发电集团的自产煤板块,大幅度减亏,甚至扭亏为盈。

  3、政府、市场双管齐下,降电价成发电企业第一大减利因素,但社会分享了巨额红利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2016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国发〔2016〕48号),将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作为供给侧改革中“降成本”的重点任务之一。

  2016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3分/千瓦时和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加上2015年下调2分/千瓦时的翘尾影响,影响发电利润超过千亿元。同时,新电改加大了试点范围,大幅缩小发电量计划,通过双边交易、集中竞价交易、跨区跨省送电等市场化方式,市场交易电量大幅增加,比重快速增加到近30%。尽管“折价”交易幅度缩小,仍对发电行业形成了更大的冲击。在一些西南、西北、东北“先行先试”区域和电力严重过剩区域表现得更加明显,已强力体会到来自电力市场竞争的压力。据统计,工商用户累计降低用电成本超过1000亿元,占2016年供给侧改革降成本近万亿元的10%。新电改释放的“降电价”的巨额红利,惠泽实体经济,增强了竞争能力。当然,对发电企业来讲,电价水平的下降成为今年造成业绩下滑最大的一个因素。

  4、国家严控火电打出“组合拳”,通过“有形之手”对煤电发展举起“砍刀”。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率先打出了调控煤电过快发展的“组合拳”。

  一是设立煤炭消费总量、碳减排“天花板”。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其中:煤炭消费41亿吨,占比控制在58%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15%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二是严控煤电新建规模,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建立煤电建设风险预警机制。推出限制煤电发展“三个一批”(取消、缓核、缓建),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十三五”期间,前3年原则上不上新的煤炭项目;前两年煤电核准处于“冰冻期”。

  三是煤电环保政策层层加码、日益严苛。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现役、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煤耗分别低于310、300克/千瓦时。启动碳排放份额的分配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设置非水电可再生能源配额(9%)和煤电许可证证,下一步拟对煤电开征碳税。

  可见,国家有关部门通过“有形之手”对煤电发展举起“砍刀”,发文之密,力度之大,史上罕见。2016年已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1~11月份,火电完成投资928亿元,同比下降5.3%;火电新增3345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少投产1405万千瓦。这些宏观调控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缓解煤电产能过剩,实现电力市场的再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5、清洁发展:政策调整,投资下降,电量大幅增加。

  针对电力产能过剩的问题,国家一方面严控煤电,另一方面对清洁能源的发展政策也作了新的调整。在能源、电力“十三五”规划中,除了水电、核电超前规划,适度加大开发,做好风电、光伏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外,改变了过去对风光电一味鼓励发展的政策,调低新能源上网标杆电价,设立风电建设监测预警机制,并在“十三五”放缓发展节奏,优化空间布局,力争2年内将弃风、弃光控制在5%的合理水平。同时,2016年电力清洁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投资结构:清洁能源投资仍占大头,但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有所回落,且除光电外投资增速均同比大幅下降。2016年1~11月份,全国电源投资268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2.7%。其中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完成投资占电源完成投资的65.5%,比上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

  ——电源结构:2016年1~11月份,全国新增8557万千瓦装机,其中:清洁装机新增5212万千瓦,占比60%。根据全国能源工作会透露,2016年电力装机达到16.5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36.1%,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电量结构:2016年1~11月份,全国发电量537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其中:水电发电量98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4%,核电发电量19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风电发电量21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3%。清洁装机发电量的增长,不仅大大超过火电发电量的增长,也超过平均发电量的增长。

  6、新电改热议中加速推进,催生发电行业“新业态”。

  2016年新电改尽管议论、争执不断,但电力市场化交易仍在积极推进,跨区域、省级电力交易中心基本建立,发用电计划、竞争性环节电价不断放开,输配电价改革全面推开、配售电侧改革引爆社会,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已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业务、开展售电业务热情高涨,电力市场化架构初步搭建。这对发电行业产生了深刻影响,既带来严峻的挑战,也催生了“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

  一是市场导向,用户为王。广东率先在全国进行有售电公司参与的月度集中竞价。2016年成交电量159.8亿千瓦时,平均结算价差从4月的-147.926厘/千瓦时,一路回落至9月的-37.421厘/千瓦时,呈现出价跌量升的局面,发电企业整体让利空间围绕1.5亿/月波动。在7次竞价交易中,售电公司从最开始的13家猛增至154家,其中有53家售电公司完成了交易,市场占有率71.37%,大用户自行购电成交比例为28.63%。2016年10月,进入广东售电目录的企业达到210家。其中,传统发电企业或热电联产企业也积极参与 ,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电力市场的洗礼。

  二是纷纷进军配售电业务,延伸产业链。据媒体统计,2016年经营范围中包含“售电”业务的公司已经增加至3512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规范开展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的通知》公布了105个第一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除了工程公司、工业用户、科技公司、节能公司、环保公司、服务企业等社会企业不断加入外,各大发电集团改变了等待观望的态度,纷纷试水配售电业务。如华能集团领先进军配售电业务,系统各单位成立售电公司21家,占五大发电集团总数的43%;华能所在30个地区,共有25个增量配电业务试点项目上报了发改委,占五大发电集团总数的58%。配售电业务对传统发电行业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也是一项开创性的战略产业。尽管阻力不小,竞争激烈,但随着电网的进一步开放、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以及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将成为发电行业新业务板块。

  三是抓住新电改和经济结构转型新机遇,积极稳妥进入电力新业态。进入“十三五”,发电企业面对“一新三改”(经济新常态、电力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复杂多变的政策市场环境,国家严控煤电,风光电发展也受限,非电产业效益分化、整体亏损,开始探索进入电力新业态,包括:充电桩、抽水蓄能、储能技术、地热与生物质发电、电能替代产业、水务产业、油气管网、分布式能源、微网、泛能网、智能电(热)网、能源互联网,综合能源供应等。同时,实现能源基础设施互联、能源形式互换、能源技术数据与信息技术数据的互用、能源分配方式的互济、能源与消费商业模式的互利。
 

作者:陈宗法 来源:中国电力报 责任编辑:dongyiqia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