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电力消费形势及发展问题研究

2017-02-05 10:17:35 太阳能发电网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电力发展的新常态特征也十分明显。那么,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电力发展的新常态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更加合理地制定电力发展规划、能源产业政策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电力需求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常态下我国电力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受经济增长放缓影响,电力需求增速放缓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回落,GDP增速由2012年的7.7%下降到2015年的6.9%,这是1991年以来24年中经济增速的最低点。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很难通过短期刺激来实现经济快速反弹,“经济发展新常态”预计会持续一段较长时间。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大背景下,电力发展同样将呈现出从未经历的需求增速下降的明显特征。2015年我国工业及其重工业电力消费增速、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等大幅下滑,创近年来新低,表明我国电力消费减速换挡,供需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电力消费的现实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高耗能的传统工业需求下降明显,而用能潜力较大的新兴消费增长点尚未形成。

  (二)可再生能源消纳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主要集中在西部低负荷地区,在现有电力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行方式下,难以满足可再生能源电力快速发展的步伐,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面临的并网消纳问题日益严重。在水电方面,虽然目前还没有2015年弃水的总数据,但2014年仅云南、四川两省总弃水电量已超过200亿千瓦时,预估2015年全国弃水量将超过400亿千瓦时。在风电方面,2015年全国弃风电量33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13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5%,同比增加7个百分点,其中弃风较重的地区是内蒙古(弃风率18%)、甘肃(弃风率39%)、新疆(弃风率32%)、吉林(弃风率32%)。在光伏发电方面,西北部分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弃光现象,甘肃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061小时,弃光率达31%;新疆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042小时,弃光率达26%。

  (三)发电设备利用率下降,电力产能过剩扩大

  2012-2015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严重超前增长,增速大幅高于发电量增速,致使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不断下降。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由2012年的4572小时下降到2015年的3969小时,降低了603小时。其中,2015年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349小时,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3621小时,同比降低48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4329小时,同比降低410小时,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7350小时,同比下降437小时;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1728小时,同比下降172小时。

  (四)电力发展的环境保护和低碳减排约束加剧

  目前,中国的大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十分严峻,雾霾已成为影响大众身心健康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要求,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指出,我国计划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这些都是硬目标、硬要求、硬任务,要求煤电发展在保证电力供应与环保低碳发展并重,以适应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虽然我国煤电行业SO2和烟尘排放量有所下降,但NOx排放引起的酸雨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并且高浓度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导致中东部区域屡屡发生重污染雾霾天气。

  (五)电力市场化程度低、监管和法律建设弱

  由于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仍没完成,大量自备电厂不承担电力调峰责任,电力调峰等辅助服务机制不健全。尽管《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优先调度和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但可再生能源优先调度受到原有电力运行机制和刚性价格机制的限制,难以落实节能优先调度等行政性规定。其次,目前我国电网企业既拥有独家买卖电的特权,又通过下属的电力调度机构行使直接组织和协调电力系统运行,拥有电网所有权和经营、输电权,具有垄断性,不利于市场主体自由公平交易。
 

作者:尹伟华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dongyiqia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