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阜宁县东沟镇北堆村农光互补电站一片忙碌,农业大棚分布在光伏组件之间,黄瓜、番茄、西瓜、彩椒、长茄等10多种农产品长势喜人。两年前,这里还是坑坑洼洼、不便种植的荒地。经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全省农光互补示范项目在此建成。盱眙县 村民在“畜光互补”项目发电站内放羊 颜怀峰摄宿豫区 养殖户在“渔光互补”项目鱼
“光伏+”打通一二三产
无论农光互补、渔光互补,还是风光互补、光热建筑一体化,“光伏+”背后蕴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课题。农光互补电站大多占用一般农用地或荒地,传统种植模式效益较低。
新能源企业与农业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因地制宜制定农光互补发展规划:种植喜阴的油用牡丹及效益较高的大棚瓜果蔬菜,调整原有农业种植结构;将光伏发电与油用牡丹深加工、秸秆粉碎循环利用结合,发展食用菌产业,并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发展畜禽养殖业;以智能温室展示区、花卉种植观赏、果蔬采摘为载体,发展休闲旅游。
“‘光伏+’打通一二三产业链,催生新业态、加出新价值。”宿州4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负责人乐其道分析说,“光伏+”具有“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的功能,能产生“1+1>2”甚至倍增效应。宿州项目投资3.5亿元,农业生产投资占1/7,可见其分量。
阜宁县北堆村农光互补电站已并网发电一年多,年发电量1800万千瓦时,农业生产渐入佳境。土壤改良后,黄瓜、花菜亩产量均达3-4吨,大包菜亩产量达5吨。通过与苏沪地区农贸公司、大型超市对接,构建农产品直销渠道。该基地的试验田探索出“一茬油菜一茬水稻”种植模式,水稻亩产接近600公斤,在当地已是高产。
“光伏+”健康发展需引导
农光互补虽受各方欢迎,但仍有人担心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对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业内普遍反映,光伏电站组件为非永久建筑,一般架空建设,未改变地表土地性状及用途,其用地若按建设用地管理,将显著增加电站建设成本,挫伤项目投资积极性。尤其在经济薄弱地区,农光互补电站是精准扶贫的有效载体,政策若不给力,将影响扶贫脱贫进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32名政协委员联合提交提案,希望理顺光伏项目用地管理、土地税费等相关问题,尽快消除制约光伏应用的障碍。5月下旬,民建中央调研组到我省专题调研光伏产业,对此问题予以高度关注。省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建议,对光伏电站涉及的永久性设施用地,按实际占用土地面积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对不改变土地用途、进行综合利用的组件阵列用地,按原地类管理,仅在其上增设他项权利,由电站建设单位给予土地使用权拥有者一定补偿。这样既可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电站用地成本,还能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兼具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然,农光互补项目推进过程,有一些问题值得警惕。有的企业单纯为了降低造价、片面追求发电效益,光伏阵列间距过短、支架高度过低,导致农业生产无法开展。有的地方政府单纯考虑招商引资强度,一味要求光伏农业必须建设高档大棚设施,无谓抬升项目建设成本,更造成农业用地“非粮化”。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及时出台强制性标准,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黄伟 来源: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