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间投资回暖显著的背后,尤其是制造业的提升,是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信心回升。在制造业民间投资结构中,新经济、新能源的比重不断提高,而传统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不断下降,民间投资结构明显优化。
民间投资结构优化
尽管增速飞快,但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在整个浙江民间投资中的占比相对还是较低。从总量占比来看,装备制造还是浙江民间投资的大头。
从投资结构来看,上半年全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2.4%,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0.8%。对照以往发现,重大产业类项目明显增加,投资结构更加优化。
制造业向来是浙江民间投资的重点。今年上半年,制造业民间投资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暖,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84.7%。
这与工业品价格持续回升,行业景气程度改善有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4.4%,这一指标也是自2012年开始连续6年负增长后,增速首次由负转正。
不过,浙江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和工业投资的整体数据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
潘毅刚指出,虽然制造业投资的增长幅度较小,但民间投资的结构在优化。除了新经济比重的不断提高,参与大项目投资的大中型民营企业、上市民营企业的支撑作用在显现。
浙江省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除了一个领域没有民间资金进入以外,目前其他所有投资领域都有浙江民间资本进入。尤其是浙江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的速度非常快,上半年同比增长28.9%;比重也有所提高,占到10.3%。
这一方面和政策放开有关,2016年9月,浙江省发改委发布2016年第一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库,方便民间资本对接项目。2016年年底,浙江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提高项目审批速度。
另外,和一些项目的开工有关。2016年12月,杭绍台城际铁路先行段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3月9日,杭温高速铁路正式开工建设。两个项目按PPP模式运作,总投资分别为448.9亿、390.1亿,一旦引入民间资本,立刻反映到数据上。
而且,现有统计数据仅反映民间投资在固定资产上的投入,不能刻画民间投资的全貌,“例如杭州滨江高新区的固定投资负增长,但GDP增长是两位数。事实上,高新区民营企业对人才、专利和研发的软性投入是带动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但难以纳入统计。”
当然,目前民间投资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浙江乃至全国依然普遍存在。上述的新能源企业均提出,民资进入这一领域面临技术、资金以及政府资源等多方面的门槛。
以资金门槛为例,姜丞指出作为实业的新能源行业涉及工程、制造,资金需求量较大,门槛较高,这时融资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高新科技产品存在研发时间,回报周期相对较长,企业必须保证过程中资金链的持续完整,而之后的退出成本又很高,会导致僵而不死。
天能集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浙江民营经济本身具有活力,但目前整体回暖基础还不稳固,有些行业产能过剩还很严重。
浙江的情况也反映了全国民间投资的形势,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了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的措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客观地说,在培育新经济、新动能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很多时候扮演的是一个先行者的角色,敏锐地察觉大方向,紧接着在高效率的市场经济中迅速反应,必然面临很多未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