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

2017-09-13 08:05:05 太阳能发电网
到2020年,全省光伏装机达到1100万千瓦。
  三、推进能源消费方式转变
  (一)提高全社会新能源消费比重。
  1.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强农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电网供电质量,提高人均用电水平,推进城乡电气化。在全省主要用能行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实施和推广电能替代,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减少城市中化石燃料直接燃烧,通过清洁能源和传统能源的互补利用实现城市能源消费向绿色能源转变。
  2.提升清洁能源就地消纳水平。推进新能源与企业自备电厂发电权置换交易,探索建立有利于扩大新能源消纳的调峰补偿机制,扩大终端环节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增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中新能源占比。充分发挥先进高载能产业优势,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达标的高载能企业提高负荷率,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采取大用户直购电措施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等措施,吸引承接中东部地区现代高载能产业转移,最大限度地提高全省就地消纳能力。到2020年,弃风弃光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3.探索创新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途径。在具备条件的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庆阳等地区,积极推广应用风电清洁供暖技术,着力解决周边地区存量风电项目的消纳需求。对新增供暖面积,鼓励推广应用风电清洁供暖技术。鼓励新建建筑优先使用风电清洁供暖技术。鼓励风电场与电力用户采取直接交易的模式供电,保证清洁供热示范项目的有效实施和企业的合理效益。加快开展适应风电清洁供暖发展的配套电网建设,制定适应风电清洁供暖应用的电力运行管理措施,保障风电清洁供暖项目的可靠运行。
  4.提高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水平。深入推进敦煌、金昌、武威等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全面挖掘新能源消纳潜力,深入开展有特色的新能源利用项目示范,支持智能电网、新型储能、新能源交通、分布式能源等技术在城市的利用,通过清洁能源和传统能源的互补利用实现城市能源消费向绿色能源转变。积极推进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推广电供暖、电炊入户工程,进一步引导农村用能方式转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1.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约束性指标,制定全省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加强重点行业能效管理,现有产能能效要限期达标,新增产能必须符合国内先进能效标准。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运用价格、法律等手段,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
  2.深入实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行动计划。按照国家设定的落后产能淘汰标准,加快淘汰已达到服役年限,不符合能效、环保、安全、质量等要求的小火电机组。按照国家煤电超低排放标准,采用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技术,对现役火电机组实施环保设施改造升级。因厂制宜采用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等成熟、适用的节能改造技术对现役机组实施节能改造,确保改造后的煤电机组供电煤耗达标。
  3.控制重点城市生活用煤消费。逐步减少城区燃煤消耗量,降低燃煤污染。扩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逐步由城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有序推进兰州等重点城市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全面整治城镇燃煤小锅炉,到2017年底,全省14个市州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禁止新建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在产业聚集区、居民集中区建设背压式热电联产机组、电锅炉等大型集中供热设施,逐步淘汰分散燃煤锅炉。
  (三)强化工业、建筑和交通节能管理。
  1.实施工业节能计划。加快推进制革、印染、铅蓄电池组装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省级财政预算对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火电、有色、化工、煤炭等重点行业用能企业能效对标活动,指导和督促企业制订能效对标计划。实施电机、内燃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工程,推进余热余压利用,逐步降低钢铁、水泥、铁合金等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力争部分产品节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强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限制耗能超标产业和过剩产业扩张。
  2.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新建建筑物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执行更高能效水平的建筑节能标准,稳步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大力推广节能电器和绿色照明,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和农村太阳能暖房,扩大新能源在城乡能源消费比例。
  3.实施绿色交通计划。积极倡导绿色出行方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营运车辆更新,鼓励购买使用低油耗汽车,发展高效、低耗、节能车辆营运,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应用智能调度、管理、监控等信息系统,减少能源消耗和提高运输效率。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快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结合实际,适度超前布局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优先建设公交、出租、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充电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公共停车场、高速公路沿线服务区等重点领域和兰州等重点城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高效开放的充电服务体系,满足超过8?7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兰州地铁1号、2号线建设。建立道路运输行业节能降耗管理长效机制,强化车辆核查和准入许可,严禁不符合交通行业用能限制标准的车辆运营。积极扩大公共自行车使用城市范围,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
  (四)提高城乡用能效率。
  1.推动城镇用能方式转变。积极推动信息化、低碳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建设低碳智能城镇,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科学发展热电联产,鼓励兰州、白银、武威、金昌、天水等有条件的重点城市发展热电冷联供,在新建建筑中大力推广新能源清洁供暖和地源热泵等供热方式,减少化石燃料供热产生的污染。鼓励中深层地热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发电、供热、洗浴、种植、养殖等地热能梯级利用试点示范。
  2.推进农村能源高效利用。加大财政对农村能源的投资力度。加快农村节能炉灶炕技术推广,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农村生活用能污染物排放;开展农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替代煤炭等传统生活能源;加强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资源收、储、运体系建设,开展秸秆气化、固化、炭化等高效能源化利用。
  四、构建能源运输综合网络体系
  (一)积极推进电力外送通道建设。
  1.配合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通道建设,积极实施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围绕风、光电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确保2017年建成投运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并实现安全、经济、稳定运行,年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达到40%以上。结合陇东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推动落实电力外送市场,争取“十三五”完成陇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各项前期工作。
  2.强化电网750千伏主网架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内750千伏主网架结构,着力提升电力汇集、传输和调峰能力。积极推进自西向东贯穿全省的河西—兰州—陇东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继续加强与周边省区750千伏联网,加快推进750/330千伏电磁环网解环运行,不断提高电网整体输配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为河西、陇东两大能源基地开发建设和电力外送提供坚强的电网支撑。


  (二)建设煤炭运输大通道。
  到2020年,初步形成陇东煤炭向西至甘肃中部地区、新疆煤炭经河西走廊至兰州沿线地区,以及陇东煤炭向西南方向经天水、陇南至川渝黔滇的能源内外运通道。建设武威煤炭集疏运中心。建成银川至西安客货共用线路,建设环县至褚家湾(甘宁界)、长庆桥至庆阳、平凉至庆阳铁路,基本建成公铁并举、互相协调的内通外畅的能源运输体系,使我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为甘肃能源开发利用提供安全、畅通、优质、高效的交通运输保障。
  (三)积极支持进口油气管道过境工程建设与运行。
  按照国家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能源输送格局,积极配合加快建设西气东输四线、五线及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甘肃段工程,支持推进后续输油输气管线规划建设,确保国家西北能源战略通道的顺利实施和安全运行。加强油气管道保护地方法规建设,开展管道保护相关课题研究,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全省管道地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管道安全保护科技水平,夯实管道保护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管道保护长效机制。
  五、推进能源科技创新与合作
  抓住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方向,围绕保障安全、优化结构和节能减排等长期目标,努力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省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和基础平台为基本架构,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发挥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作用,鼓励高等学校加大能源科技创新力度,支持大型能源企业和有基础的研究机构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甘肃省风能太阳能研究咨询平台和甘肃省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支持电网企业与省内研发机构共同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化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努力解决长期制约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资源逆向分布、不确定性和稳定性等问题,促进甘肃风电、光电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利用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支持酒泉市开展大规模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远程监控技术研发及管理机制创新,对不同区域风电、光电运行状态及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为推动风电、光电互补运行和后续项目科学布局创造条件,提高风光电行业管理水平。
  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支持光伏、风电、清洁煤电、核电、智能电网、储能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开展生物燃气技术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培养一批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创新型企业。
  围绕推进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利用,着力推进产业对接合作,以能源装备制造为重点,建设面向中西亚的对外贸易出口基地,鼓励省内企业开展面向中西亚及中东欧市场的境外投资,发挥能源装备制造业优势,联合共建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的电力项目合作,支持省内企业积极参与中亚国家风电场、水电站、光伏电站、光伏装备制造及钻井设备等能源开发项目的建设。依托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地理优势和战略通道资源,建立灵活多元的合作交流形式,争取在兰州设立国家在西部的能源资源交易所,并逐步拓展为面向中西亚各国和我国西北乃至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交易中心。



作者: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