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和硅片的竞争力有所提升
以前中国光伏产业主要依靠海外进口来获得高品质的多晶硅,然而,由于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中国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更低。2016年,中国多晶硅产量为19.4万吨(同比增长17.6%),占全球产量的比重从2012 年的30%提高至52%。
截至2016 年末,全球前十大制造商,包括6 家中国企业保利协鑫(03800– 持有)、新特能源(01799– 未评级)、四川永祥多晶硅、洛阳中硅、亚洲硅业和大全新能源,合计产能达36.1 万吨。仅保利协鑫一家就占全球总产能的15.8%。中国多晶硅产业相对集中,前7 大制造商总产能为16.6 万吨(市场份额约为79%)。
中国是全球产能扩张的主要推手。继东方希望集团宣布新建12 万吨产能后,2016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多晶硅产能扩张步伐加速。内蒙古鄂尔多斯多晶硅业和波司登(03998)旗下康博科技相继宣布增加多晶硅产能。今年永祥多晶硅宣布扩产5GW,保利协鑫计划扩大其在新疆的产能,并将徐州的部分产能迁移至新疆。
中国多晶硅行业分化为两部分。国内领先业者成本控制力强,生产成本与国外竞争对手持平,甚至更低。例如,大全新能源的多晶硅全成本(包括折旧)低于60 元/千克,而国外企业的成本通常高于80 元/千克。另一方面,国内小企业生产成本高昂,且多晶硅质量差,这是中国仍需进口多晶硅的原因。
2016 年中国进口14 万吨多晶硅,占总需求的43%。2017年前5个月,多晶硅进口量为5.89 万吨(平均每月1.1万吨),基本与2016年相当。由于国内需求增加,多晶硅进口量目前仅占总需求的38%,低于去年同期的45%。
但随着国内企业生产成本持续降低,进口多晶硅占总需求比重将继续下滑。
此外,2014 年以来多晶硅进口受“双反”关税影响,尤其是来自美国、韩国及欧盟的多晶硅产品。然而,许多国外企业开始借助加工贸易对华出口多晶硅,以避开“双反”关税。8 月14 日,海关总署暂停受理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申请,进一步限制多晶硅进口。上述政策对美国企业影响较大。2017 年7月美国进口的多晶硅为745 吨。
电价占多晶硅生产总成本的40%左右。因此,低电价可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新疆和内蒙古等省份煤炭资源丰富,其电价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四川水电资源充裕,且随着电力交易规模扩大,当地电价有进一步下调空间。2014 年大全新能源将全部多晶硅产能从重庆万州转移至新疆石河子。东立已将工厂从武汉迁至内蒙古,行业龙头保利协鑫也计划扩产,并将产能迁至新疆。
今后多晶硅产能将集中到新疆、青海和四川等低电价地区,以及水电电价较低的云南和贵州。
目前生产多晶硅的主流技术是改良西门子法,新技术流化床法(FBR)尚处于开发阶段。为实现流化床法产业化应用,保利协鑫于2017 年4 月收购SunEdison。
尽管目前流化床法的成本仍偏高,但凭借较低的反应温度和更高的沉积效率,该方法的耗电量将低于改良西门子法。2017 年2 月发布的《中国光伏行业发展路线图》预计2025 年流化床法将占国内多晶硅生产的10%。
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下属的陕西有色天宏新能源与REC Silicon 成立合资公司陕西有色天宏瑞科硅材料,主攻流化床法的研发和应用,其1.8 万吨的多晶硅项目投资成本约90 亿元,但目前已被搁置。保利协鑫(江苏中能)的3000 吨流化床法多晶硅项目也进展缓慢,目前尚未突破中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