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3:“十三五”电网建设重点项目
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同乐变1座,新增变电容量200万千伏安、线路43.4公里。
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续建滁州团山(会峰)、定远韭山(青洛)、明光贺庄等3个输变电工程;新建滁州会峰、天长护桥(永丰)、陆营、来安相官等4个输变电工程;建设滁州清流-定远2854线π入嘉山变、500千伏同乐变220千伏配套工程、滁州嘉山-贺庄第II回、黄栗树-华兴π入同乐变等线路工程。新增220千伏变电站7座,新增变电容量180万千伏安、线路504.4公里。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续建滁州长江、来安半塔2个输变电工程;新建滁州大学、天长沃公、建华、来安苗圃、定远漆园(池河)、明光红星等6个输变电工程;扩建滁州新华、南谯乌衣、新塘、天长关塘、郜山、全椒太平、定远姜兴、双塘、张桥、凤阳欢塘、东华、明城、明光古沛、龙山等14座变电站;建设滁州会峰变、天长护桥变、明光东山风电等线路工程及配套工程。新增110千伏变电站8座,新增变电容量151.3万千伏安、线路372.6公里。
1. 积极推进油库建设。以市场需求和资源布局为导向,整体规划、优化流向,加快沿江和皖北等跨市成品油管道建设,加强油库建设,提高管道对市场的覆盖率,提升油品储运能力。规划建设凤阳-明光-天长成品油管道及配套油库,其中凤阳港区油库项目拟建总容积5万立方米成品油库,并配套建设岸基加油站一座。 (四)扩大石油天然气利用规模。统筹规划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布局,推进长输管道、独立供气和应急储备设施建设,保障安全稳定供应,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
2. 加快天然气管道建设。我市境内天然气主要依靠外部输入,作为安徽省与外省重要的燃气接入地,肩负着保障全省天然气供应的责任。按照实现跨区域资源调度、大范围市场辐射,全面带动支线建设和市场开拓的要求,加速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干线管网,规划建设中海油江苏滨海LNG配套管线滁州段(天长-来安-滁州-全椒)国家级干线和五河-明光-来安省级干线。依托国家和省级干线管网,推进覆盖沿线县城、主要园区、重点乡镇和企业的支线管道建设,新建支线管道原则上就近从省级干线管网接入,规划建设徐矿铜城-天长、瑞通定远-明光-凤阳天然气支线,确保在2017年实现天然气支线“县县通”。远离干线管道和边远地区、乡镇等,因地制宜发展独立供气设施。
3. 增强天然气储备调峰能力。在发展天然气产业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天然气管网与调峰、储气设施建设的匹配问题,建立接收规模较大、层次较多和相互接济的接收和储存体系,除输气管道外,统筹规划建立规模较大的LNG接收站和LNG储气站等,使天然气供应体系更加完善。探索建立天然气应急保障机制,为应对天然气调峰和应急需求,建立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加强气量的及时调配工作。
4. 推广天然气综合利用。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用气,大力发展非管输天然气。完善居民天燃气支网建设,确保城市用户天然气管网100%覆盖,努力提高乡镇、村庄一级天然气支网的覆盖率。推进工业用气大户直供,降低天然气供应成本,打破下游市场垄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CNG加气站、LNG加气站,满足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城际客车、重型卡车、船舶等交通工具的加气需求,加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发展城市新区、主要负荷中心、工业园区等天然气集中供热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力争选点布局燃气热电厂。
专栏4:“十三五”油气建设重点项目
成品油储运设施:建设凤阳-明光-天长成品油管道及配套油库。
天然气储运设施:建设瑞通定远-明光-凤阳、徐矿铜城-天长、中海油江苏滨海LNG配套管线滁州段、五河-明光-来安等天然气管道项目;定远30万方等储备调峰项目。
(五)加快能源产业升级发展。做优做强能源装备主导产业。构建智慧能源系统,加强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推动能源领域创新发展等途径加快能源产业升级发展。
1. 做强能源装备产业。发挥部分企业在光伏产业上的生产制造优势,突破关键工艺与技术,重点发展兆瓦级以上光伏系统集成装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逆变器和储能系统等产品,积极引进工艺技术成熟的光伏企业,引导企业开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工艺改进和高端装备研发,进一步做强我市光伏制造产业。引进掌握一批关键应用技术的风电、生物质能设备制造企业,强化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与检测技术能力,开发生物质燃烧锅炉、高效气化装置、热解液化装置等关键装备,积极培育风电、生物质能制造业。优先发展绿色照明,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技术装备。
2. 构建智慧能源系统。加快推进能源全领域、全环节智慧化发展,营造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体系;适应分布式能源发展、用户多元化需求,优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与发电侧、需求侧交互响应能力;鼓励建设智能风电场、光伏电站等设施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运行云平台,试点推进天长新能源微电网等创新型项目的建设;推进能源与信息等领域新技术深度融合,统筹能源与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优先建设公交、出租及环卫、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充电基础设施。
3. 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探索设立能源科技创新基金,支持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人才培养,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推动滁州创新发展。
(六)推进能源消费变革。坚持节约优先,强化引导和约束机制,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提升能源消费清洁化水平,逐步构建节约高效、清洁低碳的用能模式。
1.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严格实施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分解落实能源消费控制指标,完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加强水泥、玻璃、化工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能效管理,提升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提高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
2.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清洁高效燃煤发电,推进城市和园区集中供热,淘汰落后燃煤锅炉,实施燃煤锅炉和窑炉改造提升工程,减少散煤使用,提高电煤比例。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限制劣质煤炭销售、使用。到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385万吨左右,占能源消费比重降低到30%左右。
3. 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积极在居民生活、生产制造、交通运输、商业流通等各个领域推广电能替代,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电气化水平;鼓励在生产、生活领域使用天然气,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
4. 加强能源综合利用。鼓励水泥、玻璃等行业建设余热、余压、余气发电项目,支持造纸、酿酒等行业工业有机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制沼气。推进农村地区农林牧渔废弃物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和生物质天然气工程,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小型能源设施。
(七)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按照国家和省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总体部署,加快推进全市改革进程,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能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水平,降低生产经营用能成本,提升城市经济总体竞争力。
1. 推进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按照国家和省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政策落实的精准度和时效性,着力在电力直接交易、售配电公司发展、分布式电源、工业园区增量配电业务和多能互补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2. 推进油气体制市场化改革。按照国家和省能源局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政企、政资、网运、主辅分开改革,明确油气管网、LNG 接收站、城市调峰设施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逐步建立公平接入、供需导向的运营体制。
3. 加快推进能源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各类资本参与能源开发利用,支持民营企业全面参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大力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引导能源与金融融合发展。鼓励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能源发展资金。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引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提高规划约束性,以规划引导全市能源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促进规划顺利实施。建立能源规划与项目一体化管理机制,将能源发展规划作为能源项目核准(备案)和建设的基本依据。加强能源规划动态管理,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中期评估,按规定程序适时进行中期调整。加大规划实施监管力度,重点监管规划指标、产业政策、改革措施和项目落实情况,促进能源规划与相关战略、产业政策落实到位。
(二)加强统筹推进。建立和完善推进规划的组织协调机制,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规划落实。各县(市、区)和园区要根据本规划,围绕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加强日常组织、协调、调度与推进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落实政策支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级各项支持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从土地、财税、投融资等方面重点研究制定实施促进全市能源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专项能源建设扶持基金,探索建立市级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专项发展基金。
(四)加强安全监管。加强能源供应管理,健全各类能源供应协调机制,确保供应安全。加强能源领域建设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长输油气管道保护工作,积极做好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安全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