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亩小小鱼塘,到拥有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地区共170余家分、子公司,员工近3万人的现代企业集团;从单一饲料生产,到以“互联网+”思维构建水产生态圈;从跨界新能源,到融合创新“水下科学养鱼,水上光伏发电”的“渔光一体”模式,完成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威仅仅用了35年时间。
9月20日
覆盖太阳能全产业链,通威将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生产龙头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通威的产业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太阳能电池片,而是覆盖了整个太阳能全产业链。其中包含立足于多晶硅料环节的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祥股份),布局于中游电池片及组件环节的合肥太阳能,以及布局下游光伏电站的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威新能源)。
据笔者了解,在目前的光伏产业链中,我国在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产能规模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上游的多晶硅料环节还需要依靠进口。
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作为多晶硅料直接下游的硅片环节,2016年全球有效产能约100GW,产量约为74.8GW,其中中国的有效产能约为81.9GW,产量为64.8GW,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前十家硅片企业均为中国企业,国内对于多晶硅料的需求极大。
按照每瓦硅耗需求约5g多晶硅料来进行估算,2016年国内硅片企业共需 31.5万吨的多晶硅料。根据CPIA数据,2016年我国多晶硅料的产量为19.4万吨,虽然产量在持续提升,但仍然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同年仍进口13.6万吨多晶硅料。2017年上半年中国多晶硅产量约11.5万吨,进口量仍达7.28万吨,海外进口仍占有较大比重,国产多晶硅料有效产能现阶段无法完全满足国内需求。
在该领域,目前通威股份旗下的永祥股份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全国前三位、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高纯晶硅生产企业。永祥股份不仅持续为产业链中下游提供高性价比的优质硅料,还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管理,做到了质量全国一流,生产成本和各项指标行业领先。随着永祥在四川乐山及内蒙古包头的两个5万吨高纯晶硅及配套项目建成投产,其产能规模将突破12万吨,成为全球第一,将彻底改写世界晶硅行业竞争格局。
另外,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还显示,在电池片环节,2016年全球电池片产能为95GW,产量约为75GW,其中中国的产能为63GW,产量为51GW;组件环节,2016年全球组件年化产能为123GW,产量为77.9GW,中国的产能约为83.6GW,产量为57.7GW,在这几个环节中国均处于领先水平,具备国际竞争力。
而在该领域,合肥太阳能已深度切入太阳能发电核心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推广。自2013年布局电池片生产环节以来,合肥太阳能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一跃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实现电池片产能规模、出货量、盈利能力等多项指标行业第一。未来3年,合肥太阳能电池片环节规划建成总计10GW产能,并启动下一个10GW产能规划,届时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
在9月20日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实际控制人刘汉元透露,在太阳能电池片环节,通威股份目前形成了5~6GW的产能,占了全球的7%~8%;明年底将形成10GW,2020年前成为全球最大的供应商。
刘汉元还表示,在应用端,通威股份在池塘里可以建15GW的装机,并把20%-30%的客户资源变成了装机,大大增加经济效益。在渔光一体化中,会匹配支持原来客户的体系,支撑公司15~20年快速发展。
目前,在产业链终端,通威结合自身在新能源和现代渔业两大领域的产业优势,在全球独创了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渔光一体”创新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鱼、电、环保”三丰收。通威已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了商业或家庭式光伏发电及数十个“渔光一体”示范电站,优质而清洁的光伏电力正源源不断地惠及千家万户。
作者:谢波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