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我国光伏产业顽强生长,独立撑起了全球新能源市场的“一片天”。今天的中国光伏已成为全球光伏产业最重要的参与者和引领者。 光伏行业是能源领域里的“新人”,无数敢“吃螃蟹”、能“吃螃蟹”的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逐渐支撑我国光伏产业步入规模化稳定发展阶段。
平价上网脚步渐近
在世界范围内,光伏于2016年首次成为装机量最大的新增可再生能源。由于光伏的灵活性,其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份额,可为“十三五”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乃至2030年中国能源总体战略转型做出突出贡献。
光伏产业规模
在整个行业的积极求索和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下,中国光伏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规模上,2017年上半年,多晶硅产量11.5万吨,同比增长21%;硅片产量36GW,同比增长20%;电池片产量32GW,同比增长28%;组件产量超过34GW,同比增长25.9%以上。其中,电池、硅片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首位。
技术上,不断向高端演进过渡:
黑硅技术、PERC技术成为当前电池片企业技改的主流;
HIT电池开始加速产业化,晋能、隆基等企业开始推动HIT电池产业化生产;
天合光能研发大面积6英寸全背电极太阳能电池(IBC)效率达到24.13%,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长久的补贴机制并不能保证产业的持续生命力。要想早日实现光伏平价上网这一目标,唯有通过技术革新来实现增效降本。
2015年,国家正式启动光伏“领跑者”基地计划,旨在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来提高光伏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逐步推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平价上网。
目前第一批“领跑者”——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项目已通过验收,而且运行效果良好。第二批8个“领跑者”基地正陆续并网,与第一批“领跑者”相比,第二批计划在技术指标与成本控制等方面给予了优化调整。例如,第二批领跑者示范项目更加注重于先进产能的高效利用,引导企业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产品,从而减少对国家补贴的依赖。
2017年启动的第三批“领跑者”,除了在技术标准上更为严苛之外,将会继续催化PERC、黑硅等领先技术的进步,前沿技术依托基地的建设将会推动超高效电池技术发展和自清洁等新材料的规模应用。
目前,我国光伏行业掀起的新一轮产能扩张,均集中于高效产品领域。如隆基、天合、永祥合资在云南丽江建设年产5GW的单晶硅棒项目,通威50亿元在双流建设高效晶硅电池,中来股份在衢州建设10GW的N型单晶IBC双面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协鑫研发的黑硅首条2GW生产线投产等。
“这几年光伏的相关效率取得了明显进步,这为发电平价上网、成本下降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电子基础处处长王威伟说。在市场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2016年至2017年组件的价格下降幅度达到近21%,系统设备投资成本下降至5元/瓦。
“在第二批光伏领跑基地中,电价平均每千瓦时下降了0.2元左右。在资源最好的地区,光伏发电可以达到0.5元—0.6元每千瓦时。”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说。但中国的非技术成本仍旧很高,如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交易成本、电网接入、融资问题等。梁志鹏认为,光伏非技术成本有0.1元/千瓦时的下降空间。
作者:董欣 来源:中国能源报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