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区域集中了全球重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这些国家是未来我国能源合作的重点。“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旨在共同打造开放包容、普惠共享的能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促进区域市场深度融合,致力于建成区域能源交易市场,共同参与和改善全球能源治理。 一、建设“一带一路”
(二)现实条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成熟度差别较大,竞争性市场体系难以自发形成,但很多国家意识到建立区域能源市场的重要性,已开展相关探索和尝试。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很多国家致力于建设面向区域甚至全球的油气交易平台。近年来,中国、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都在探索建立油气交易平台。新加坡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原油交易中心,具备建立能源交易平台的基础,但由于市场规模和资源条件制约了石油和天然气现货交易量。日本和韩国本身市场容量有限,比如,对于天然气消费来说,两国主要是液化天然气(LNG)市场,在构建区域油气交易平台方面存在先天缺陷。中国也一直致力于建设区域油气交易平台。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自身生产相当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同时大量进口石油、管道天然气和LNG,具备建立区域油气交易平台的最好条件。目前,中国上海期货交易所下设的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已经准备推出原油期货。同时,中国已经建立了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和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两家国家级油气现货交易中心,这两家交易中心均位于“一带一路”区域的重要位置,有助于实现区域能源市场的相互联通,形成统一市场。
其次,人民币国际进程加快,有望作为区域能源市场的交易和计价货币。目前“一带一路”区域的能源交易和投资多以美元作为交易货币,不利于交易双方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降低交易成本。随着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币成为有影响的国际货币正在提速。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与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规模达2万多亿元;在我国贸易结算中,人民币占比已达30%左右。在区域能源合作中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情况也有所增多。中国与俄罗斯签署的中俄天然气协议(东线)全部采用人民币结算;卡塔尔建立了人民币清算中心;沙特加快了与中国合作步伐,有意将人民币作为石油交易结算货币。中国是很多沿线国家最重要的能源贸易伙伴,提高区域内使用人民币的比例,将为沿线国家构建金融安全锚,维护区域经济金融稳定。而把人民币打造成稳定可靠的国际货币,是中国希望向全球和区域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也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不仅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也符合区域国家对于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相关建议
(一)与沿线国家加强政策沟通,形成共识。区域能源市场建设需要获得沿线国家的广泛支持,形成最大共识,这是区域市场建设的根基。基于此,各国应加强政策沟通,积极推进各国国内相关领域的改革,包括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加强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放开对能源市场的过度管制,鼓励市场竞争,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等。
(二)利用现有机制,根据现实条件,分区域稳步推进。在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10+1”框架下,探索区域交易平台建设的有效路径,加强对话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在上合组织、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框架下,探讨区域能源安全和市场稳定等问题,以及人民币结算和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在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等多边机制下,推动中国与中东能源关系发展,制定综合应对能源供应风险的有效策略,以及开展石油期货方面的合作。
(三)加强我国油气交易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货交易,加强与新加坡原油交易所、香港国际石油交易所等地较为成熟平台合作,逐步扩大对“一带一路”区域原油交易定价影响力。将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和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建成面向“一带一路”区域的油气交易平台。鼓励在能源高消费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地区继续建立油气交易中心,通过竞争最终形成面向“一带一路”区域的基准价格。与新加坡或俄罗斯等国合作开发区域天然气价格指数。同时,加快国内油气体制改革,促使交易中心发挥应有功能。
(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高能源合作中人民币计价结算比例。“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机遇,而能源将成为推动二者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重要工具。中国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中,俄罗斯和中亚5国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相对更高,可优先协商在交易中加大人民币结算比例。发挥好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作用。该中心处于“一带一路”核心区,具备“境内关外”的地缘优势和全国最优惠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优势,建设以中亚地区为目标的离岸金融市场,加快人民币向西“走出去”的步伐。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作者:陈妍 来源:中国能源报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