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正确——那些绑架我们的能源思维误区

2018-04-08 15:16:25 太阳能发电网
在能源领域,从短期视角,或站在某一特定角度,很多观点都言之凿凿,不少做法也行之切切,但放到全局视角、发展视角加以审视,这些观点与做法已经将我们引入了思维误区。

 转型,就是革化石能源的命!

“这事儿不赖我”,相声中的经典名句准确地传达了很多新能源业者对“开发成本高”这一指责的看法。开发成本偏高,发展依然需要政府补贴,是当前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然而,在很多人眼中,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比传统化石能源高,其实是因为后者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没有被包含在其价格当中,否则,新能源早就可以革传统化石能源的命了。

合理地解析能源发展演进方向,需要站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维度来进行。能源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福利改进提供动力基础。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能源可获得性和成本可承受性是排在前两位的,如今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环境接受性成为了第三个因素,但并不是说,前两个因素就可以抛弃了。将传统化石能源的负外部性进行内部化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观点,所有增加的成本最终都将传导到消费者头上,如果因此导致经济塌陷或福利损失,就像前段时间因为强行“煤改气”导致的断供挨冻一样,可行性是存疑的。当然,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当能源支出占生产、生活成本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就是另外一种情景了。由此观之,新能源争取进一步的发展权利,不应该将视线转移到提高化石能源的成本,而应该致力于本产业开发成本的下降,同时要进一步降低产业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污染与碳排放水平。新能源以更优的能源自居,那么,只有依靠技术进步与突破,全方位超越了传统化石能源,取而代之的底气才充足。

  新能源,就要多多益善!

“预测新能源发展速度?臣妾做不到啊!”盯着每个月的统计数据,新能源产业研究者们只得苦笑。近年来,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一直快速增长,每有新规划出台,目标总要超过旧政策,实际落实情况又往往会超出所有政策规划。2016年底,业内普遍预计2017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2500万千瓦左右,而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已经增长了4300万千瓦。

新能源是发展方向这毋庸置疑,然而在开发成本还没有降到足够低的情况下,如此快的发展速度究竟是不是好事,有待讨论。毕竟,新能源发电还没有实现平价上网,过大的基数将带来多维度的问题:其一,很多地区不顾实际情况,“一窝蜂”建设新能源项目,导致了新的能源结构失衡和资源浪费;其二,进一步加重财政补贴负担;其三,技术不够成熟的项目挤占了太多空间,未来技术更先进、开发成本更低的项目是否还有足够的落地与消纳空间?

  来钱的项目才是好项目!

马云大师用电影诠释了“天下武功,唯钱不破”的真理,地方政府当然也想要更多的钱,因此在推行能源改革时往往存在唯财税收入论的惯性思维。各地都在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而同为清洁能源的生物质能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在清洁能源发展序列中,风电和光伏项目的主要依托是钢铁、机械、新材料等工业,可以立竿见影地增加地方财税收入;而生物质能源的主要依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对财税收入增长的拉动效果不明显。因此,不少地方政府偏爱风电和光伏发电,看似是对新能源的支持,实则考虑的还是地方经济。

经济刺激思维的另一个例子,是对电改中降电价的追逐。在当前供过于求形势下,发电企业通过竞争机制销售电量,确实可以起到降低电价的效果,但是一些政府部门、电改参与主体在认识上,存在把电改片面理解为降电价,或过于聚焦降电价的倾向,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以行政命令降电价的现象,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作者: 来源:《能源评论》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