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钱的项目才是好项目!
马云大师用电影诠释了“天下武功,唯钱不破”的真理,地方政府当然也想要更多的钱,因此在推行能源改革时往往存在唯财税收入论的惯性思维。各地都在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而同为清洁能源的生物质能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在清洁能源发展序列中,风电和光伏项目的主要依托是钢铁、机械、新材料等工业,可以立竿见影地增加地方财税收入;而生物质能源的主要依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对财税收入增长的拉动效果不明显。因此,不少地方政府偏爱风电和光伏发电,看似是对新能源的支持,实则考虑的还是地方经济。
经济刺激思维的另一个例子,是对电改中降电价的追逐。在当前供过于求形势下,发电企业通过竞争机制销售电量,确实可以起到降低电价的效果,但是一些政府部门、电改参与主体在认识上,存在把电改片面理解为降电价,或过于聚焦降电价的倾向,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以行政命令降电价的现象,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去产能,就是硬道理!
2017年底,“运动式治理”火了。在能源领域,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煤炭“去产能”与大气治理行动。
因为2016年煤炭“去产能”超额完成任务的地区受到了中央政府的表扬,进入2017年,尽快煤炭供需形势已经逐渐脱离供大于求的局面,“去产能”行动依然热火朝天,到10月份时再次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煤炭供需偏紧,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缺煤现象。“煤改气”同样如此,其实,即便没有“气荒”,这种运动式的大气治理手段还会曝出其他问题,有业内人士开玩笑说,中央巡视组到地方后挨个摸工业企业的锅炉,一摸是热的,地方领导干部就地问责。
小步快跑,试错迭代!
2017年出版的《腾讯传》,让“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马氏产品开发理念为人熟知。不过,它是否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呢?在能源政策领域,恐怕不好使。能源属于战略行业,政府部门的重视最终落实到了层出不穷的政策文件上。针对每一个细分领域的每一个新问题,几乎都有新政策出来。比如,对于煤炭产能置换这一具体工作,先后下发了《关于实施减量置换严控煤炭新增产能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16〕1602号)、《关于做好建设煤矿产能减量置换有关工作的补充通知》(发改能源〔2016〕1897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煤矿产能置换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电〔2016〕606号)、《关于做好煤炭产能置换指标交易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电〔2016〕626号)、《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煤矿产能置换工作的通知》(发改能源〔2017〕609号)等一系列文件,如果将范围扩大到整个煤炭“去产能”领域,相关政策数量就更不知有多少了。
这样的操作方式,至少产生了两方面副作用:相关企业形成了路径依赖,有问题等政策,政策不出就晾着;政策决策者陷入了无休止地针对前一个政策补漏洞的循环。用鸡汤界一句比较流行的话,相关政府部门这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此种治理模式显然行不通。“长效政策”不能只是一句口号,需要在政策的周密精细程度、政策弹性设定、政策执行方式等各个方面做出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