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正确——那些绑架我们的能源思维误区

2018-04-08 15:16:25 太阳能发电网
在能源领域,从短期视角,或站在某一特定角度,很多观点都言之凿凿,不少做法也行之切切,但放到全局视角、发展视角加以审视,这些观点与做法已经将我们引入了思维误区。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一曲《敢问路在何方》,唱出了取经人的乐观、豪迈、百折不挠与勇往直前。取经人为什么能够成功?一步一步走好脚下的路至关重要,然而,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即他们始终在朝着既定目标——西天前进。我国的能源制定者们也很勤奋,压减煤炭、发展新能源等各类政策出台了很多,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但总体而言,多少有一些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意味,缺少对总体进度与目标导向的把握。

要保证始终朝着既定目标发展,既需要低头走路,也需要抬头看路,建立稳健、科学的能源决策模型是必选项。美国是一个很好的先例,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美国人下定决心围绕能源独立目标进行能源建模,最开始的模型很粗糙,遭到了各方的批评与指责,能源部门在吸收这些指责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最终开发出了一个相当稳健的模型,每当制定新的能源政策,这个模型会给出一个兼顾长期和短期、宏观和微观的仿真模拟结果。虽然政府部门不一定完全按照模拟结果进行决策,但它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有了类似的客观模型做指导,能源发展与改革哪儿走错了、走过了,都会被记录下来,然后进行调整与优化,而不是一旦出了问题就刹车,甚至可能走回头路,反复折腾,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明显的成效。

  补贴才能出奇迹!

买家秀与卖家秀大相径庭的苦恼,应该是补贴政策制定者们能够切身体会的吧。新一轮能源演替的关键档口,我国各级政府看到了赢在起跑线上的机会,于是针对新能源与电动汽车等产业的补贴纷至沓来,希望借助补贴资金尽快催生出全球竞争力。效果确实有,我国拥有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发电装机容量与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但是,为什么和当初想象的美好情景不一样?

体量大与赢得先机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相比于没有财政补贴的特高压技术与核电技术,我国的新能源技术与电动汽车技术走得当真算不上快。与此同时,高额的补贴也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发展怪现象,比如以次充好,比如骗补等等。是补贴方式不对?还是靠财政补贴推动一个产业发展的思维本身就存在问题?值得反思。

 



作者: 来源:《能源评论》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