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系统成本偏高也是一大难题。由于国家的补贴扶持,分布式光伏才逐渐为居民所接受,如果再加上安装储能系统,这一大笔支出将极大超出许多家庭的预期。尽管发展前景光明,分布式能源系统目前还需要政府阶段性的扶持和政策倾斜。虽然我国很多省份都开始实行了峰谷电价的收费方式,但在很多地方,这种收费方式只针对采用电取暖的用户和其他商业用电,加之峰谷电价的高峰、低谷与正常电价相差不大,价格差异过小,居民很难为之所动。此外,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供电系统比较稳定,居民用电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小,断电现象并不太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分布式储能在国内没有市场。
促进“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在我国也已经成为新的节能环保热点,多地开展的“低碳”“零碳”试点也少不了分布式和储能的身影,这些都会导致“负荷脱网”,甚至最终引发“用户脱网”。尤其是现阶段中国的工商业电价远远高于居民用电,这使得分布式光伏在中国已经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中国积极推进的电改放开零售侧、微电网系统以及能源互联网等都是“脱网”的助力。电网公司应正视脱网这个无可避免的未来,积极应对。有关部门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面对无可避免的“脱网”趋势,电网公司有两种选择:要么“脱网”,即电网公司固守传统经营模式,利用定价结构、商业模式和监管手段等抵制分布式接入电网系统;要么“融合”,利用创新的商业和管理模式使分布式资源融入电力系统,将他们视为电网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选择“脱网”路径,由于“用户脱网”情景不和大电网连接,其经济性完全不受电网定价机制的影响,此类手段只能延缓“负荷脱网”的速度,不能改变最终“脱网”的结果。相反,当经济效益和其他因素达到一定临界点时,用户可能会从至少还与电网保持连接的“负荷脱网”直接跃升至完全脱离电网的“用户脱网”,这将使电网公司的售电量遭遇断崖式的下降,造成大量电力基础设施投资的浪费。
相反,如果选择“融合”路径,尽管联网分布式系统可能导致大量负荷流失,但该系统能潜在地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向电网提供诸多附加服务和价值,对未来建立可靠、弹性、经济的低碳电网做出贡献。尤其是在辅以新的费率结构、商业模式和监管框架时,电网和分布式相辅相成,资金和实体资产得到高效利用。因此,电网企业应该借着电改的东风,将分布式融入市场体系,利用市场化理清各类补贴关系,通过开放的零售市场增加良性竞争,催生创新的能源服务商业模式,最终为中国电力体系创造安全、高效、灵活、经济的未来。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指导原则和思路,出台鼓励政策,推进示范项目,推动规模化发展。借鉴发达经济体的成功经验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经验,确定足可以激发用户侧积极参与的财税政策。出台政策明确各相关方给予用户购置、安装、维护、计量等各种便利,落实配电网双向接入的要求,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大峰谷电价力度,落实结余电量全额收购和结算便利。鼓励专业化能源服务公司参与,为用户提供项目与金融相结合的套餐服务。创造条件支持分布式加储能参与电力系统需求响应项目和辅助服务市场,进一步提升项目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