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大阪
结构调整不够快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整个日本经济都在衰退,关西企业不断移往成本低廉、市场前景广阔的海外。在富士通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金坚敏看来,日本三大经济圈中,受企业转移海外打击最大的是关西;关东虽也有大量企业移师海外,但企业走了,人留下了,而且全国大量劳动人口持续向东京集中,其服务业和由人口集中产生的聚集经济、创意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起来了,反倒促成了东京圈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部经济圈则由于拥有丰田公司这样的世界性巨无霸企业,其汽车业的产业链条稳住了本地制造业阵脚,使经济发展得以保持相对稳定。
对关西经济而言,产业结构是其兴衰关键。
近畿经济产业局总务规划部长小岛畅夫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日本高速增长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及其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曾迫使关西企业在产业结构上作出调整。
一方面,在原材料型产业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关西地区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到2000年其在产业结构中所占份额已达40%左右,并涌现了如松下、夏普等世界著名的家电巨头。
另一方面,关西一些传统产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了业务转型。最典型的如创立于1881年的日立造船株式会社,以1965年建成日本第一座垃圾焚烧发电设施为标志,开始进行事业重整,从造船企业转变成拥有垃圾焚烧发电、水处理系统、精密机械设计和制造、成套机械设备、工业机械、工艺设备、基础设施设备、防灾系统、海洋土木工程等众多新型业务的世界性企业。其垃圾焚烧发电事业的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稳住了关西经济下滑的势头。
但是,在随后的由信息革命带来的以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关西又步履踉跄,失掉了方位。
关西地区曾寄望于对液晶面板产业的大力投资来挽救地方经济。关西经济联合会产业部人士说,大阪湾沿岸地区一度面板厂林立,因此被业界称为“面板湾”;但此后国际面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日本企业失去了竞争优势,大阪湾的发展遭遇重大挫折。
近年来,关西服务产业和信息产业没有得到大的发展,是关西经济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在信息时代,东京圈成为日本全国信息中心,其服务业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日本全国其他地区的相关产业形成了巨大的虹吸效应,关西很多企业都愿意将总部迁到接近信息源的地方。
金坚敏则指出,上世纪70年代后,日本经济从港湾经济向空港经济发展,产业由“重”变“轻”,在这个过程中关西又落后了一步。比如,东京圈的成田机场于1979年开通,而大阪关西机场到1994年才投入使用。1979年是日本经济最鼎盛的时候,这个时候开通机场,其价值发挥到最大,对推动产业转型起到了很大作用。而关西机场起于泡沫破灭之时,经济本来就不行了,机场利用率不高的话,反而变成了负担。
另外,金坚敏认为,以前大阪等关西重镇是日本的东西部地区人流、货运的集散地,而当空港、新干线和高速公路发展起来后,这种往来已无需经过大阪中转就可以直达东京,关西交通枢纽地位下降,地方经济受创甚深。而关西地方政府未能具有远识,在工业生产大幅下降、枢纽地位不如从前的背景下,没有及早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基础性、服务性工作,以至于拖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