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制造业百年发展之路
关西地区是日本制造业重要基地,从上世纪初以来,关西地区产业结构逐渐复杂化,100多年里制成品出货额扩大了约1.6万倍。许多著名企业源自关西,如欧姆龙、京瓷、岛津制作所、第一工业制药、日新电机、日本生命保险、堀场制作所、日本电机、任天堂、松下、夏普、日立造船厂等。
从近畿经济产业局为《环球》杂志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关西制造业百余年来的基本脉络。
1909年,关西制造业以化学、机械、饮食、染织等产业为主,当时的产业结构中,原材料型工业和加工组装型工业合起来不足30%,生活关联型产业占据大头,其中纺织业占40%以上。当时的制成品出货额为3.1亿日元。
到1930年,关西制造业新增了建材、陶瓷、金属、食品食料、印刷等产业,原材料型工业和加工组装型工业所占比例超过生活关联型产业,占45%左右。这一阶段关西纺织业比例仍占30%以上,但已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30年关西制成品出货额跃升为19.1亿日元。
1930年到1960年的30年间,特别是战后十多年,是关西制造业新产业增加最多的时期,形成了木材·造纸、石化·橡胶、陶瓷、钢铁·有色金属·金属、机械、电机、运输机械、计量·医疗机械、食品加工、纤维·服装、家具·出版·皮革等产业集群,原材料型产业和加工组装型产业约占全体产业的70%,制成品出货额达4兆日元。
1960年到1985年的25年间,关西制造业新增产业有塑料、精密机械和香烟等,新增种类虽然不多,但在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及第一、第二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等的推动下,阪神、京滨、名古屋、北九州四大工业地带集体发力,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推手,关西经济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1985年关西制成品出货额达50.6兆日元。
此后,关西制造业陷入低潮。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在关西表现得最为明显,1985年到2000年的15年间,其制造业竟然没有新增产业。2000年关西制成品出货额为51兆日元。
此后关西制造业进行转型,新增了通用·生产用·业务用机械和电气·电子·信息产业等,但2014年49.8兆日元的制成品出货额,表明这一转型进行得十分艰难。
目前关西产业结构中,原材料型产业和加工组装型产业各占40%左右,生活关联型产业和其他产业不到20%(2014年数据)。其钢铁业、不动产业在全国保持一定优势,服务业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金融保险、交通通讯等重要产业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