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空间的问题解决之后,补贴资金不足和补贴拖欠就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研究员王斯成在研判2018年光伏市场时直言。今年一季度,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占比达到80%,而去年同期占比仅为1/3。
这种“井喷”的状态从2017年延续至今。去年全年新增装机53GW中,分布式光伏独占20GW;而业内普遍预期今年分布式规模,将再创历史新高。
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三部委正式下发的《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新投运的、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电量度电补贴标准降低0.05元,即补贴标准调整为每千瓦时0.32元(含税)。这是继今年1月1日“自发自用、余量上网”分布式光伏项目补贴下调0.05元/千瓦时以来的第二次下调。
但梳理近几年的补贴下调文件,不难发现,分布式光伏的度电补贴在2013年-2017年一分未降,而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统计,同期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降低了1/3以上。
退坡程度低于预期
迅猛增长的光伏装机规模背后,是同样不断扩大的光伏补贴缺口。2017年末,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已超1000亿元,其中光伏补贴缺口接近500亿元。有行业分析师认为,“在补贴资金不能得到大量补充和政策倾斜的情况下,考虑不能拖欠光伏扶贫项目、户用光伏项目的补贴,工商业分布式的补贴发放仍将遥遥无期。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的课题显示,如果光伏补贴“不踩刹车”,中国很可能产生2万亿—3.5万亿元的补贴费用,而这也将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实际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员时璟丽曾公开撰文,称“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方面,虽然风光等标杆电价进入电价补贴退坡轨道,但实际退坡的幅度滞后于产业发展形势和成本下降,尤其是与国际招标电价和国内光伏领跑者招标电价等相比,更是具有较大差距”。
根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的通知》,2018年1月1日以后投运的、“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补贴调整为0.37元/千瓦时,较此前下降0.05元/千瓦时。《通知》甫一下发,有分析机构即表示:“集中式电站补贴退坡程度符合预期,但分布式补贴退坡程度低于0.07—0.12元/千瓦时的预期。”
但在《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再次提出下调0.05元/千瓦时后,“朋友圈”里炸开了锅,普遍反映“政策出台速度、补贴降幅”均明显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