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今年1到5月份,我国光伏发电量达到了6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光伏发电利用率达到了96%,累计弃光率为4%,同比下降3.5%。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德仁表示,黄河水电是太阳能硅晶体电池和电站的主要建设者之一。在过去的十年当中,硅太阳能电池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未来,硅还是光伏产业主要的基础材料,随着硅晶体生长和加工的新技术不断的出现,也能促进成本的降低,为光伏的平价上网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从光伏发电的龙头企业国家电投来看,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可以说指日可待。今年上半年,国家电投在光伏发电应用领跑者基地竞标优选过程中,中标规模达到164.5万千瓦,占全部容量的三分之一,中标电价基本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进程。国家电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未来两到三年,我国光伏发电系统成本将低至3元/瓦左右,有望实现平价上网。”
发展光水电多能互补
5月份以来,国家出台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2018年度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等相关政策。这两项新能源“史上最严调控政策”规定,降低补贴并且2019年全面实施竞价配置资源,给近年来我国高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踩下一脚“急刹车”,标志着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
面对新形势,杨逢春表示,当前,青海省主要致力于构建水、光、风、热等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全产业链,全力打造海西、海南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忠介绍说,国家电投瞄准青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创建光伏发电创新战略联盟和多个科研平台,联合开展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攻关,取得了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百兆瓦国家级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等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成为青海清洁能源开发建设的主力军。
据了解,国家电投已攻克大规模水光互补协调控制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青海建成全球首个850兆瓦水光互补光伏项目。该公司大胆探索“多能互补”“产业互补”,率先建成大型渔光互补、农光互补、水上漂浮式项目。
天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院长练继建表示,根据我国特殊的能源结构、开发程度以及能源的消纳结构和电网结构,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的开发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三北地区,离负荷中心比较远,需要远距离传输消纳;另一种是规模化的水-光-风多能互补,这种模式就地消纳能力较强,而且沿海的风电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所以要高效、低成本、规模化的开发海上风电,配比适当的海上光伏,这也是一种主流的发展模式。
而对于黄河上游地区,由于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丰富,多能互补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潜力。根据练继建介绍,现在世界规模最大的“水光互补”工程就是由黄河水电打造的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目前,龙羊峡的调峰调频能力都在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应非常显著,为多能互补开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作者:刘瑾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