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荐读|黄奇帆:过度紧缩的去杠杆非常糟糕,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箫条

2018-06-30 10:08:01 太阳能发电网
6月23日,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主题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主要围绕宏观经济去杠杆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防范两个问题谈了他的看法。

 

因此,在金融实践中,主要有五类情况要重点防范:


第一种,高息理财、揽储和刚性兑付。


比如万能险是一种理财性质的保险品种,利息一般比同期存款利息高50%左右,高息理财是它的基本逻辑。因为有较高的利息、较高的回报率,大家才会来投。但没有刚性兑付的高利息、高收益是无法吸引人的,如果资金给了你,到时候你连本都还不了,怎么办?


所以,刚性兑付是一切吸引社会人群集资、融资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力,没有刚性兑付的信用,高息揽储对人群的吸引力也会丧失。


为什么我们敢把钱放到银行?因为它刚兑,不会坏账。为什么万能险有风险,老百姓还是敢买?因为万能险都是通过银行理财系统卖出来的,大家误认为这是银行出来的不会坏账。如果哪一天真要打破了这种刚兑概念,那投资者就要考虑风险了。


第二种,多通道叠加、多层次嵌套。


比如,高现价万能险,本来杠杆就很高,为了进一步扩大杠杆,再向银行借贷,往往将自己的理财险转化为私募基金,形式上成了股权资本,遮蔽了这部分资金的杠杆特性、短期特性,与银行资金嵌套并采用“优先、劣后”的抽屉协议,让银行很放心。


因此,部分保险公司就利用保费收入,形成银行理财嵌套私募基金的组合,积极配置股票甚至举牌上市公司。这些年,屡现国内中小保险公司收购上市公司的“蛇吞象”,基本上都是通过万能险加杠杆实现的。几个环节叠加起来,杠杆比被大比例放大,风险也成倍增加。


第三种,资金池错配。


当资金池里有多种渠道来的钱,有的是一年期要还,有的是两年期要还,而贷款出去往往要三五年、十年才有效益,才有分红,才有现金流,这时候用后面筹来的钱还前面的,这个资金池是很有用的。


但如果资金池使用过度,全都变成期限错配的资金池,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比如高现价万能险,保单期限往往1-3年不等,但如果过度用于举牌上市公司而不能实现资金从股市的自由退出,当迎来满期给付及退保高峰时,如果后续保费跟不上,期限错配就会引发大的流动性风险。


第四种,创新中的底线监管。


作为金融监管,就需要设立禁区,避免各类金融工具的过度使用,明确规定不可逾越的“底线”。


比如,影子银行当然可以建资金池,但资金池投放资金时的期限错配比例,一般不超过20%,绝对不能超过30%。如果超过了甚至达到100%,那就会演变成“庞氏骗局”。


又如,理财业务、资管业务金融产品利息当然会比基准利率高,但不能超过利率上限,通道业务一般会收取0.5%-1.5%左右的通道费,看似不高,但如果四五个通道叠加,就会演变成高利息的金融产品,所以应该明确规定通道叠加不能超过两个以上。


还如,抽屉嵌套业务也当然可以做,但只能是一两层的嵌套,决不允许三层以上的嵌套行为。这样做,至少底数是清晰的。


最后,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事,就是防止高杠杆叠加造成的高风险积聚。


在企业和金融机构融资配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每个环节杠杆比虽然合规,但多嵌套、多通道、多环节叠加成高杠杆的畸形状况。这就应实行表内表外穿透监管:只要是一个企业、一个项目融资,就应把各环节各通道的杠杆比打通算账。


比如,如果小贷公司的资本融资比是1:2.3,形成的贷款做ABS如果可以反复循环10次、20次,就会形成几十倍的杠杆比,证券交易所就应对此设立循环次数,比方说不得超过三或四次,两项叠加,整体融资总量的资本充足率应约束在1:10以内,从而实现风险大体可控、市场也能搞活的局面。


总之,只要按照中央要求,切实把握好金融去杠杆的政策节奏和力度,分类施策,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市场金融风险情况,采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办法,就一定能够打赢金融去杠杆的攻坚战。



作者:黄奇帆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