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特稿:台湾能源转型 昂贵的美梦?

2018-07-02 13:49:41 太阳能发电网
在台湾用电总量逐年创新高的背景下,批评者认为不论从时程、技术、能源安全、经济成本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来看,新能源政策均不可行。英国《金融时报》就质疑,新能源计划雄心勃勃,但转型速度若过快,原本就已经脆弱的电力系统,将面临更大的能源安全风险。新北市居民王威佑(43岁)前阵子发现住处的家用电器经常出问题:电灯

绿能是未来能源发展大趋势

“台湾能源部落格”版主陈立诚则向《联合早报》指出,蔡政府施压公股银行以专案融资方式贷款离岸风电,且无担保,这些因素都为台湾带来巨大的财政风险,“离岸风力建于大海之中,等于把1兆元丢入大海之中”。

学者和专家都认为,绿能确实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台湾开发再生能源无可厚非,但鉴于再生能源的特性,如来源不稳、储存技术不成熟等,民进党20%的绿能配比目标其实不切实际。由前行政院长江宜桦成立的长风基金会就建议,2025年最妥适配比应以燃煤30%、燃气40%、核能15%及再生能源15%为目标,可兼顾能源种类、来源、运输及储存、电价及空气污染问题。叶宗洸和陈立诚则认为,理想配比是燃煤40%、燃气30%、核能20%及再生能源10%。

王京明则坚持,“配比一定要多样化,不要偏执,因为一偏执就完蛋了”。他说:“20%的绿能是做得到的,问题是怎么做,一是时间,二是路径。如果你‘以核养绿’(以核能发电为基载电力搭配多元而可永续发展的能源组合)的话,你可能做得到,而且过程不会那么痛苦,对不对?”

核能民意风向改变

民进党政府坚持,“2025非核家园”是全台民众共识,但近期一项民调显示,过半台湾民众支持核电,其中年轻族群支持者高达七成。

根据台湾《远见》杂志今年4月进行的“全台能源政策民意大调查”,在可能缺电的危机下,有57.9%支持核电,其中,18岁至29岁的年轻人支持度更高,达70.5%。另外,整体有54.7%民众同意重启完工后即封存的第四核电厂;61.8%则对政府推动能源政策的表现不满。《远见》形容,台湾民意对核能的态度已开始转向,“趋于理性务实”。

“过去很多年,核能在台湾一直被妖魔化。”清华大学工程与系统科学系教授叶宗洸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台湾人一直都有一种惰性,譬如今天如果不缺电,政府用什么电我才不管你。但最近一两年不断发生跳电,民众才开始注意到我们的能源配比和供电,是不是真的出了状况。这些事情一定要事到临头,民众才会多花一些时间注意,然后才发现原来问题这么大。”

核能议题总扯上政治

为支撑岛内经济发展所需的电力,并因应长期从中东进口燃料的不稳定性,台湾在1970年代开始兴建核电厂。目前,由台湾电力公司经营的核电厂共三座,两座设在新北市,一座位于屏东县。每座核电厂有两部机组,但实际运转共四组,发电量占总电量11.6%。据规划,所有核电厂须在2024年除役。

王京明指出,2011年日本福岛核灾是台湾民间反核声浪高涨的起点,台湾四面环海,且常受地震、风灾侵袭,人们对核能安全自然充满怀疑,当时“我是人,我反核”更一度成为反核团体的名言。王京明说:“就像你看到车祸以后就怕坐车是一样的道理,但等到福岛核灾的情绪性反应沉淀三四年后,大家都理智了,尤其是最近电又那么缺,比起缺电、跳电的痛苦,大家宁愿承受核电的有限风险嘛。”

但叶宗洸认为,由于核能议题总扯上政治,以致于相关讨论经常陷入不理性的争辩,一般民众对核电的负面印象也因此变得难以扭转。他说:“还好这几年因为网络的关系,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开始思考如果连欧陆国家都要这么高的核电,那海岛型的台湾,有什么本钱放弃核电?所以我一直相信要让民众先有完整的核能知识,让民众自行判断,即使还是排斥核能,那也是个有根据的决定。”

台湾中央大学讲座教授梁启源则说,德国2000年决定废核政策,当年核电比重29.7%,但经过17年,直到2017年德国核电仍占13%的比重,而台湾要从2016年的12%核电占比,降到2025年的零核电,赌注会有多大可想而知。

尽管多项民调均显示多数民众对核能改观,民进党政府坚称,非核家园是“全民共识及法定目标”,并提到前总统马英九也曾提出“稳健减核”政策,且宣布封存俗称“核四厂”的新北市龙门电厂。但当局没说的是,马政府当年是在巨大的社会压力,包括前民进党主席林义雄绝食抗议下,做出封存核四决定。

为反对民进党“躁进”推动“2025非核家园”,包括叶宗洸在内的一批专家学者发动“以核养绿”公投,主张从法律中删除“所有核能发电设施必须在2025年停止运转”的文字。

叶宗洸说:“我们其实是在帮民进党找台阶下,你知道吗?”



作者:黄顺杰 来源:联合早报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