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弃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2017年全国光伏发电量1182亿千瓦时,弃光电量73亿千瓦时,弃光率达6%。其中,西北地区全年弃光电量67亿千瓦时,占全国弃光电量90%以上。
那么,造成西北地区弃光问题突出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发电并网专委会副秘书长张栋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是电源结构的问题。我国是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大国,和美国不一样,我国的天然气比重相对比较少,抽气电站的比重也比较低,西北地区风光资源比较好、装机比重比较高。但西北地区消纳能力不足,需要大规模电力外送,目前对外送通道的核准相对滞后,造成网源发展不协调。”比如在甘肃,截至2017年底,新能源装机合计2068万千瓦,是本地最大用电负荷的1.4倍,富余电力主要通过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外送,最大输电能力只有800万千瓦。
“除电源和电网的发展不协调,还有市场机制的缺失。”张栋告诉记者,“对于各地的发电计划,各省区市在年初就制定了,留给电网进行调度优化的空间非常小,而且还受到考核机制的制约,所以在跨省区输电政策和消纳机制都缺失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多问题。”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主任赵颖认为,弃光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光伏发电这些年发展非常快,和电网还不太适配。两者需要很好地协调发展,解决好智能电网和微网方面的工作,做好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规划。
“现在国家积极鼓励做分布式发电,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地理、地势决定了西部太阳资源非常好但用电比较少,而东部用电非常多,但大规模的电站很少,所以发展分布式发电,东部就地消纳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途径。”赵颖说。
在赵颖看来,借鉴欧美特别是欧洲的发展经验,分布式发电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氢能是未来能源之一,要想制氢,其中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太阳能光催化制氢,或者是利用太阳电池发的电制氢,这样就可以解决弃光的问题。在常规电网输送不了的情况下,可以用氢能输运。
赵颖建议,解决弃光问题,一方面要从国家战略规划的角度来解决,这是根本途径;另一方面要探索太阳能发电的多种利用,这也是解决弃光的一个有效途径。
张栋表示,希望行业专家通过进行大电网的协同发展、分布式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等领域的探讨,共同寻找好的办法,促进光伏发电并网又好又快发展。
加大市场化配置资源力度
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光伏发电是一个社会资本参与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能源行业,特别是在项目建设投资方面,已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多样化。
那么,《通知》为何还要提出加大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力度?对此,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项目资源配置,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关于完善光伏发电规模管理和实行竞争方式配置项目的指导意见》,明确未确定投资主体的普通光伏电站项目需通过招标等竞争方式公开选择投资主体,并提出了竞争性配置项目的相关程序和要求。但从实际情况看,各地落实程度和执行效果不一,不少地区不同程度存在地方保护和限价竞争,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力度,规范和严格资源配置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