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荐读|板凳要坐十年冷 中国大陆的芯片往事

2018-07-06 16:11:48 太阳能发电网
科学无国界,但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有国界。人无脑是什么结局?植物人。国家无脑什么结局?任人宰割。缺芯的惨烈现实面前,所有中国人痛心——据《2017年集成电路产业现状分析》,中国大陆的高性能芯片国产化率较低,在多项技术领域尚未突破,国产化率最高不超过22%,发展了几十年,中国至今没有诞生英特尔、高通这种芯片公司。中国为

张汝京 ,毕业于台湾大学,曾在德州仪器工作了20年。他成功地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及中国台湾地区创建并管理了10个工厂的技术开发及IC运作,曾担任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总裁。

他一度曾被成为“中国芯片教父”。

可以说,在中国半导体行业里,无人不识张汝京。

曾经创办茂矽电子的台湾人陈正宇当时正在寻找机会进军大陆,便与华晶谈判,拿下了委托管理的合同。为了改造华晶,陈正宇求助于老朋友张汝京。张汝京当时刚从德州仪器退休,他来到无锡后,仅用了半年时间(1998年2月-8月)就完成任务,改造后的华晶于1999年5月达到盈亏平衡。

只是,中国与国外的差距愈加明显,比如,当无锡华晶还卡在0.8微米无法量产时,海外主流制程已经达到了0.18微米。

直到2000年之后,中国芯片行业才进入了海归创业和民企崛起的时代。

在这一年,带着对大陆芯片产业的希望,张汝京开始了中芯国际的筹划,伴随张汝京的,还有300多位台湾工程师,以及50多岁的张汝京的全家老小。

只是后来的后来,谁也没有预料。

当然,这跟整个芯片行业的特点有关,也跟中国芯片产业的独特特点有关。


中国的芯片产业

投入成本高、门槛高、周期长、回报率低。这是芯片行业的特点。

“板凳要坐十年冷”是芯片业内行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从人才角度来说,半导体行业有一个独特的特点:人才的培养周期长,大多数顶尖人才都必须要读到博士,这需要很长周期,与此同时,博士毕业还要工作几年,比如,电路的设计需要至少10年以上的实际工程经验 ,而且还要求灵感,所以,这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

其次,制造芯片工序繁杂,投资巨大。

比如,一台光刻机就需要1亿美金、 一层mask需要1万美金,通常一个芯片得个30层以上,投资十年,试想,有哪个投资机构能够承受。

这还不包括数以万计的技术人才投入。

最后,更关键的是,投入不要紧,还要投入十年,而且风险还很高,这个谁能够承受?

结果,中国的资本参与者寥寥无几——2018年一季度投资报告中,在互联网金融和消费上,投资机构将近投了1000亿,而在半导体上却只有1.35亿,约相差1000倍。

中国VC为什么不投芯片?

答案非常简单,因为不赚钱。

“中国VC不是不投芯片,之前我们投了好几个都血本无归。”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回应外界质疑。

中国的VC有退出期,他们没有时间等待,而且他们最紧迫的事情是赚钱,积累更雄厚的实力。无论从时间还是从风险角度考量,芯片都不是一个特别好的行业。

资本是逐利的,这是个现实问题,尤其是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现在市场上很多的东西都比芯片更容易产生回报和利润。从房地产到大热的互联网产业、AI、医疗、甚至到区块链。资本在不同的风口中抽身转换自如。

而对于企业来讲,没有几家企业能一下掏出几十亿元,把身家性命搭在上面,或许研发人员也许有雄心,但股东不一定有这个壮志。

因为企业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况且市场又不是没有别的赚钱机会。

如果依靠资本和企业家无望,那么,国家资本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毕竟半导体属于国家的事情,也不能让企业承担过多的国家责任。

只是,事实远比理想更残酷。

国家为了扶持半导体行业发展,曾拨款2000亿进行助力,投资方向为紫光等企业,然而事实证明收效甚微,因为投资方向都是后期项目。

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是投后期,那么国家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扶持行业发展吗,还是为了退出收益?

失败与成功之间,输不起成为中国投资机构及企业的魔咒。

关于政府投资半导体行业的期限,资料显示,政府投资的期限为“5+2”,甚至不如市场化的投资机构“7+2”的构成,更不如说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半导体行业。

要知道,内存芯片领域世界龙头的三星都连续亏损了十年。

凭啥中国就能5+2就能实现呢?

这也是2000年之后,这一批芯片公司尽管诞生了,但是始终没有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其中包括张汝京——因90年代的长期投入看不到回报,所以国家的支持力度少了很多,在2000-2015年的某段时间,国家在半导体的投入减弱了很多,如果有支持,那就是政策,比如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发展的18号文、诸多863、973、核高基专项,01专项和02专项等。

张汝京及中芯国际的遭遇就能说明一切。

2000年8月24日,中芯国际在浦东张江正式打下第一根桩,仅过了一年零一个月,到2001年9月25日,就开始投片试产。到了2003年,中芯国际已经冲到了全球第四大代工厂的位置。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中芯国际即将在香港上市的关键时刻,台积电出手了。



作者:意卿 来源:搜狐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