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除了发电之外还能实现生态治理,在沙漠地区、青藏高原、采煤沉陷区都发挥着作用。
由国家电投集团北京公司建设的内蒙古磴口50MWp(兆瓦)光伏治沙项目是国内首个光伏治沙项目。磴口县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侧,乌兰布和沙漠在磴口境内面积达41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5%。为了防风固沙、生态恢复,国家电投干部张锋在2012年9月提出借光治沙的理念,得到了磴口政府的认可。在光伏治沙理念指引下建设起来的光伏园区整齐排布,绵延扩展,沙隐绿现。
光伏治沙首先在于光伏板的建设,光伏组件本身具有挡风防沙的作用,能够有效阻止沙丘移动。此外,在光伏板之间空档处的土地经过整理,种植了苜蓿、沙蒿等固沙植物,面积达800多亩。厂区外围还种植了100米宽的防护林,梭梭、花棒、柠条等植被已经将沙丘全部固定,减少了沙丘流动对环境、交通的破坏。在光伏板下种植牧草以及苁蓉等药用植物,有效形成了“光牧结合”和“药光结合”的发展形式。几年前的磴口,植被覆盖率不到5%,而今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而磴口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减少煤耗130万吨,二氧化硫减排1260吨。
磴口光伏治沙项目不仅给沙漠带来绿意,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收入。光伏园的土地是按照以租代征的形式,以每亩50元的价格租给企业50年,当地农民获得了土地租金报偿。周边百姓不仅是生态改善的直接收益者,也成为了参与光伏园区建设的劳动者。园区内除草、浇灌、修剪植物、清洗光伏板等工作,目前都由当地农民与企业签订合同完成,解决就业700余人。
“这里以前连着几万亩都是大沙漠,沙头有一房多高,基本没有植被。天气再热我出门也不敢穿透气网鞋,因为一下脚就会灌一脚沙。”当地居民张耀清告诉记者,“我以前是失地农民,现在在这里维护光伏板下的草场,和老伴一个月有5000元收入,割下来的草还可以作为牲畜饲料。”
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青藏高原,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在建设大规模并网光伏电站时研究电站设计、施工、安装环节的环境保护措施,通过光伏电站的建设,减少了子阵区内的风速,有利于土壤墒情、退化草场恢复、生态得以改善。同时,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在已建的光伏电站子阵区内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探索光伏电站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煤都”大同,大片的采煤沉陷区不宜用于居住,却给光伏电站提供了可成片使用的土地。据国家电投中电国际代表处首席代表刘成槐介绍,项目区域土地属于岩层基底,相比其他沉陷区的黄土土质而言,存在裂缝但没有大规模塌陷,可以建设光伏设备。
2015年6月25日,陕西省大同市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成为能源局“光伏领跑者”计划首个获批的项目。中电大同辰光项目是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光伏示范基地7个“领跑者”计划项目的其中1个,占地面积3922亩。在光伏板之间种植了沙地柏、金叶榆等林木,保持了采煤沉陷区的水土,光伏板也为植被生长提供了遮阳蓄水的作用,为采煤沉陷区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但是,对这些光伏企业来说,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远大于经济效益。在沙漠、采煤沉陷区等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建设光伏电站,一方面增加了企业建设成本,一方面当地恶劣的环境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比如,沙子会覆盖在太阳能电池板表面,不仅影响了发电效率而且还会缩短设备使用寿命。如果离开了政府补贴,很让人担心,这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顺利生存。此次“531新政”并没有对这类企业的补贴作出特别说明,也意味着他们也要投身市场,不得不面临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