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单多晶硅料供需情况迥异,多晶硅价差影响下游竞争格局
硅料环节,单多晶硅片对硅料的要求不一样,单晶通常采用价格较高的致密料,多晶则采用质量稍差、价格更低的菜花料等,两者的供需结构和成本价格都不一样。硅料供应市场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 硅料的产能持续扩张,但主要是国产的产能在扩张,国外硅料供应相对稳定,国内外厂商的硅料品质上有差异;
2)硅料和硅片厂商签单保量不保价,通常是按月议价,因此销售价格波动性较大;
3)不同的硅料厂商成本差异大,硅料的实时价格取决于边际成本位置,一段时间内国外厂商的成本将对单晶料价格形成支撑。
单晶用的致密料由于技术壁垒较高,导致供应厂商的集中度较高。
根据新华网,以N型单晶少子寿命≥1000us的规格要求为例,国产多晶硅料的不合格率约为15%-20%,而采用进口的硅料不合格率仅为0.9%-0.5%,因此过去几年致密料主要依赖进口。
目前国内能大量供给单晶料的供应商主要有四家,即永祥硅业(通威子公司),大全新能源、新特能源(特变电工子公司)以及协鑫,国外则主要是OCI和瓦克等。
短期内国内产能难以覆盖,大量进口需求导致单晶致密料的价格支撑较强。
目前需求端,单晶强势扩产,开工率较高;而供给端国内的单晶致密料供给相对不足,过去几年缺口率在60%以上,2019年国内多晶硅大量扩产,但预计仍将有20%以上的单晶硅料需要进口。
由于海外硅料企业的现金成本相对较高,在国内单晶硅料产能无法覆盖的情况下,预计致密料的价格支撑力仍然较强。
为了抢占优质硅料的供给,年初以来,隆基已经与全球多家一线硅企签订长期采购协议,锁定未来3-4年的硅料供应,并且有预付条款。中环则与协鑫深度合作,参股新疆的新产能。
多晶用的菜花料对品质要求比较低,国产硅料可以满足需求。
目前多晶硅片基本没有新增产能,考虑市场出清和硅耗下降因素,普通菜花料的需求未来几年几乎没有增长,同时国内多晶硅产能扩张之后,菜花料供给还在持续增加,菜花料预计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从531后的产业链价格波动也可以看出,多晶用的菜花料降幅显著高于下游其他环节,而单晶致密硅料降幅和下游其他环节基本一致。
我们认为两者的价差将长期存在,差距幅度以确保多晶硅片生存为前提。中长期内,单晶致密料的需求有望持续扩张,各大硅料厂商虽然将竭尽全力提升产出中致密料的占比,但受制于工艺,硅料产品中至少有30%的菜花料产出,因此单晶料供给相对紧张的局面难以改观甚至可能更加突出,菜花料供给则有较强的刚性,过剩局面持续概率较高。
总体来看,硅片销售结构的剧变导致对于高品质多晶硅需求暴涨,同时由于多晶硅致密料的供给仍然有限,上游议价能力相对较强;
菜花料则面临过剩局面,由于多晶硅片已基本丧失盈利能力,预计菜花料的价格将以保障多晶硅片生存为前提,当前10元/kg的价差已为多晶硅片赢得了0.1元/片的成本优势。
下游:独立大型电池厂崛起,下游议价能力有所提升
电池片厂商分散,目前的议价能力不强。电池片环节的技术资金壁垒相对低,同时技术路线很多,厂商比较分散,2017年电池片CR10=43.9%,显著小于硅片的59.2%,所以目前的议价能力较弱。
电池片厂商盈利能力分化,龙头显著强。
电池片环节整体议价能力弱导致行业平均毛利率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较低位置,平均的毛利率大约在5%-15%。
但龙头厂商的毛利率水平比落后企业要显著高,主要由以下两个原因:1)硅片产能过剩比电池片更厉害,导致消化产能的压力更多的在上游;2)电池片技术更新换代较快,龙头在新技术的研发和跟进上更有优势,导致行业内差距越来越大。
未来,我们认为电池片的议价能力会相对增强。
首先,不同技术路线成本效率差异大,高成本电池片厂商逐步退出,下游集中度会相对提高;其次,硅片产品同质化,不同厂商的产品品质差异较小,下游的转移成本低;
另外,随着光伏补贴退坡迈向平价上网,电池片环节本身毛利率低,降本空间相对小,未来以提价为主,硅片环节毛利率相对高,降价空间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