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是贯穿新能源2018年的主题。以“5·31新政”为界,光伏行业经历冰火两重天,光伏装机在经历野蛮生长后全面进入调整期,在政策面前呈现出的敏感、脆弱,意味着这一产业还未真正成熟。
而度过青春躁动期的风电则迎来了产业发展史上的最大变革——竞价。电价政策的变化预示着产业的原有格局将被重构。2018年是转折之年,也是蓄力之年,在调整中蜕变,在变革中成长,经历过阵痛的新能源产业才能高飞。
“5·31新政”:光伏行业迎来“成人礼”
2018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自5月31日起,普通地面电站与“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分布式电站电价双双下调0.05元/千瓦时,年度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也暂不新增。
市场震荡,哀鸿遍野,中国光伏在“儿童节”迎来了“成人礼”。6月5日,11位光伏企业“掌门人”联名上书,提出“给予已经合法批准开建的项目一定的缓冲期”、“降低规模幅度不应过大,要考虑行业现状”等一系列建议;《通知》发布后首个开盘日,光伏上市企业市值蒸发约300亿元,5个月市值损失逾3000亿元;受下游收窄倒逼,上游硅料、电池、组件等环节的主要产品价格无一例外都在下探;国内市场整体萎缩,产能利用率低下,光伏企业“减产潮”、“停产潮”来袭。
规模控制、补贴退坡的脚步比最乐观的预期更早、更急。第一时间的焦虑与惶恐过后,光伏行业更要思考长远的发展路径,产业发展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转变已然箭在弦上。从拼规模、靠补贴到拼质量、重效益,“5·31新政”对中国光伏有如当头棒喝,但也醍醐灌顶,光伏发电的平价上网正在来临。
10月9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三部委在“5·31新政”百天过后出台过渡期政策,明确2018年5月31日之前已备案、开工建设的户用光伏电站和已经纳入2017年及以前建设规模范围的普通光伏电站,只要在6月30日之前并网投运,补贴标准便维持不变。
虽然打了“补丁”,但行业仍需警醒:告别补贴、面向市场实乃大势所趋。“5·31新政”如暴风骤雨,急而滂沱却不失为甘霖,中国光伏企业必“苦练内功”、“提质增效”,才能迎来雨后彩虹。
三次征求意见:“配额制”呼之欲出
3月23日、9月13日、11月13日,围绕可再生电力配额制的实施及考核,国家能源局罕见地三征意见。2019年1月1日起,可再生能源配额考核拟正式实施,2019年度配额指标也将于2019年第一季度发布。
对电力消费设定可再生能源配额,按省级行政区域确定配额指标,各省级人民政府承担配额落实责任,售电企业和电力用户协同承担配额义务,电网企业承担经营区配额实施责任,同时做好配额实施与电力交易衔接。各方权责明确划定,“配额制”呼之欲出。
多轮意见征求,完成配额的主要方式逐步调整为实际消纳可再生能源电量,激励性指标的引入成为亮点;变“配额补偿金”为“依法依规予以处罚,将其列入不良信用记录,予以联合惩戒”,将配额的考核纳入电力市场信用评估系统,强化考核力度;交易机制不断简化,降低政策之间的交叉、重叠,为后续绿证交易实施细则的出台铺平道路。
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度落地在即,如何保障实施,解决弃风、弃光等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如何与多项政策协同,化解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巨大的难题?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难题,规范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乱象?2019年,业内将拭目以待。
第三批“领跑者”曲折前行
政策落实、项目招标、工程建设,2018年,第三批光伏“领跑者”在曲折中前行。
本该于2017年开标的项目拖至2018年初才启动,首次引入技术领跑基地建设,并最终确定为以10个应用领跑基地和3个技术领跑基地形式招标。技术准入门槛显著提升:应用领跑基地比2018年光伏电池制造规范要求的市场准入标准提高了2个百分点,技术领跑基地更是高出3.7个百分点。
第三批“领跑者”基地在推进过程中也遭遇接二连三的意外。青海格尔木、德令哈基地受相关土地政策影响,暂停之后重启;山西大同基地不按文件标准打分、不按评优结果推荐,废标之后重评。
好事多磨。在纠偏、重整之后,第三批“领跑者”也给出了前所未有的“领跑”成绩。青海格尔木基地0.31元/千瓦时的中标价格再次刷新国内光伏电站最低电价纪录,平价上网近在眼前。技术不断优化升级、电力送出工程建设和消纳条件改善、土地成本进一步压缩,“平价上网”的道路上,光伏“领跑者”计划着实功不可没。
在调控光伏发展规模的大背景下,光伏领跑者计划依旧享有发展空间。中国光伏期待通过“领跑”带动“长跑”,带动整个行业跑赢“平价上网”的“最后一公里”。
美国“双反”:中国光伏企业另辟蹊径
2018年可谓我国光伏企业在美发展的多事之秋。
2018年1月22日,美国确认通过201法案,将对光伏电池片组件在既有反倾销与反补贴税率基础上增加201关税:2018年税率30%,未来4年每年递减5%,且每年将有2.5GW的进口电池片或组件拥有豁免权。与此前仅针对中国的“双反”不同,该税针对向美国出口光伏电池、组件的所有国家,这使得我国光伏企业或提前抢占份额,或选择在美建厂。
祸不单行。2018年6月15日,美国在已经批准了的301案下818条产品线清单中,又加入了另284条产品线。这意味着将有更大范围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需要被审查,有可能被加征25%的关税。
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市场已不是我国光伏产业的唯一城池,且其发展成减缓趋势。据美国光伏协会SEIA与GTM的联合报告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美国光伏装机2.3GW,同比下降9%,与第一季度相比下降7%。在201条款实施后的4个月,我国组件出口海外的价格即在“5·31新政”所引起的国内需求急降影响下持续走低,尽管进口光伏产品需要交纳30%的关税,但美国第二季度光伏组件的市场平均售价仅为0.42美元/瓦,达到了一年以来最低水平。
自2016年起,美国市场在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份额占比中逐年下降;加之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南非、墨西哥、东南亚等市场崛起,我国光伏产品正在向新兴市场转移,呈现星火燎原之势。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组件海外出货量高达29吉瓦,较去年19.6吉瓦增长48%。总的看来,美国“双反”对我国光伏企业的影响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