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外用户侧储能市场依旧活跃。除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外,加拿大安大略省、韩国、意大利等成为2018年新晋热点市场,成为全球储能产品供应商争夺的新战场。而英国家用储能市场也被认为会在2019年出现爆发式发展,故而也受到颇多关注。
对比国外用户侧储能的蓬勃发展,此前一直引领中国储能产业发展的用户侧储能则在2018年放缓。
先是国家推行降价减负,各地落实政策后,部分地区峰谷价差缩小。如全国"一类"储能开发市场--北京,允许一般工商业用户选择执行大工业两部制电价,两部制电力用户可自愿选择按变压器容量、合同最大需量或实际最大需量缴纳基本电费。而工商业用户采用大工业用户两部制电价执行之后,尖峰和低谷价差将减少至0.7元(1-10千伏),高峰和低谷价差将缩减至0.61元(1-10千伏),单纯利用储能系统进行峰谷价差套利的收益模式已难以为继。
再是由于业主或相关消防机构对商业楼宇中,尤其是地下停车场安装储能设备带来的安全风险的担忧,以及相关消防安全标准的缺失,导致一批商业储能项目无限期延迟。2018年的用户侧储能市场似乎走的格外艰难。
政策的变化和市场的调整触动着储能从业者的神经,现有技术成本下的规模化应用确有一定投资风险。但从项目开发商角度出发,储能是综合能源服务中的一类技术支撑,开放电力市场下仍存在潜在价值收益,而用户是实现服务增值的基础,扩展可实现的综合能源服务内容是未来绑定用户的关键。新经济形势下,政策导向关乎大局,但也要从整个能源变革和市场开放的角度出发,做全面设计和考虑,避免一方激励下所造成的他方抑制。未来,相关地方政府部门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绿色电价机制的实施,面向各类主体推行峰谷电价,以反映电力供需实际情况,引导用户科学合理用电。
展望未来
2018年,中国储能市场经历着"冰"与"火"的双重洗礼。电网侧储能的爆发为整个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还推动着储能技术成本的降低以及技术方向朝着更融合电力系统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将中国储能应用带入全球视野。但同时,市场机制建设和政策驱动力显著落后于产业应用的速度,电网侧倒逼下的输配电价核定机制还需要充分体现市场竞争和公平性、辅助服务市场规则和长效机制缺乏保障、用户侧价格机制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风险提高等问题都逐渐显现,关乎着储能产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生存,并迫切需要得到合理的疏导与解决。
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发展,储能产业的快速进步有目共睹,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储能的发展也不会是一蹴而就。对可再生能源和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支撑是储能的天然使命,也是其快速发展的基础。我们相信,在我国能源政策的大背景下,在产、学、研、用和政府职能部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储能产业必将突破"艰难困苦"的考验,成为推动我国能源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CNESA储能研究,现已推出"产业追踪"和"全球储能数据库"两大线上产品,欲了解更多储能产业信息和项目数据及免费报告,欢迎登录www.esresearch.com.cn,申请免费试用资格。
本文作者: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 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