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能源行业节能和提高能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国能效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是日本的4.4倍、德国的3.7倍、美国的2.4倍。这个巨大的差距固然有发展阶段以及GDP可比性等因素的影响,但毫无疑问,我国仍要长期坚持节能优先方针,大幅提高能效。能源行业尤其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在持续节能挖潜后,能源行业节能投入的边际效益也在持续下降,节能工作已进入深水区,面临很多新挑战。
(一)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影响先进产能发挥效率。目前,除天然气外,我国能源供需短缺的矛盾基本上得到缓解,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能源结构和能源系统层面。亟待进一步完善优化能源系统的建设及运行,提升综合能效和经济效益。我国火电发电小时数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6000小时左右下降到2017年的4209小时,2018年上半年仅为2126小时;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核电、火电发展以及电网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导致电源和电网利用效率都有待提高;炼油厂开工率走低,先进炼油能力得不到充分释放。
(二)分领域节能空间收窄,综合节能技术推广困难。电力等能源生产能力主要是近十几年形成的,由于后发优势,目前我国能源各领域的技术性能指标普遍比较先进,再加上持续的升级改造,通过对单一能源生产装备和装置“上大压小”、升级改造来提高能效的空间越来越小。我国电力和炼化等领域生产系统约3.4亿吨标准煤的中低温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煤油共炼技术,能效可以达到70%;以及火电厂集中变频、发电机组高低位布置、亚临界机组升温技术推广等,要么需要横跨煤、电、油气等多个领域,要么涉及企业内不同系统优化,需要破除政策机制壁垒,协调诸多部门和企业利益,困难重重。
(三)行业节能监管有待加强,企业节能管理有待提高。一是相对于国际上日本、德国等能效先进国家,目前我国节能管理与数据统计及监测体制机制亟待完善,节能标准规范体系有待健全,节能设计、安全生产规范的系统性、先进性还有待提高。二是现行的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机制下,地方政府对能源企业的节能工作检查多于指导,能源行业节能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相对于智能电网、智能热网快速发展的国际潮流,国内能源企业不少基层单位的节能管理仍使用手工记账方式,在能源生产、加工、转化、输配、储存各环节的节能管理信息收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远程监控能力都有待加强,距离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所必须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需求和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四是现行国有企业项目审计制度与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商业模式兼容性不够,有国有企业反映为避免审计时说不清,只好放弃一些节能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
(四)亟待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和节能技术供需平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立市场导向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的新要求。节能提效是绿色科技创新的目标和重点,但能源行业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能源企业节能工作存在系统性不强、工作碎片化等问题,技术供需衔接不够,一方面有很多示范效果很好的节能技术“待字闺中”,另一方面则有很多企业对节能新技术和现代化能源管控技术“求贤若渴”。亟待构建一个能体现未来能源革命和能源创新发展要求、可信度高、内容丰富的节能技术供需对接平台,并建立能够使平台有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节能技术应用步伐。
(五)全球减碳压力加大,海外能效市场“蓝海”亟待开发。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首次提出了全球温控达到1.5度的新目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现象频发,能源低碳转型的形势越来越紧迫。目前,越南、印尼、孟加拉等煤炭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急需先进、高效、廉价、清洁的燃煤发电技术。我国设计制造的燃煤发电机组效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经济性明显优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潜力巨大。但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海外市场开拓组织协调机制,我国企业“走出去”时总体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海外能效合作的市场开发难度较大。
三、 能源行业节能的政策导向和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面对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及绿色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必须把节能与提效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节能提效为引领,推动能源行业发展质量、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能源行业节能提效。能源行业应以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整体效率和增加企业综合效益为目标,进一步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是最清洁、最经济、最低碳能源的理念,研究制定能源行业节能发展战略,完善政策体制机制,把节能和能效提升纳入能源发展规划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我国能源行业由注重保障能力提升向兼顾能源系统效率、效益转变。健全能源生产消费预测预警机制,提高预测预警的及时性、精准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国内、国际能源绿色节能技术发展和长期战略研究,向节能和能效要动力,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
(二)进一步推广跨领域节能技术,促能源系统节能。创新能源行业节能管理体制,推动能源各领域生产、加工、转化、储存、输配环节的融合,鼓励推广能源综合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抓紧研究制定电厂、炼厂中低温余热资源回收用于北方地区冬季取暖或工业园区的支持性政策。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能源企业,推广煤油共炼等跨领域节能先进技术,发展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智能热网、智能油气管网,开展电力、热力、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储电、蓄热、蓄冷、储氢相结合的多能互补项目示范,研究区块链技术用于分布式能源定价和交易的可能性,通过部署研发一系列先进技术,帮助企业持续提高发展效率和效益。
(三)进一步强化节能监管,提升节能管理水平。统筹能源行业节能提效工作,加强能源行业节能和能效管理,提高能源行业节能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研究制定与节能“双控”目标相匹配的能源行业节能监管政策。制定能源行业的能效对标行动计划,制修订一批符合能源行业节能标准和技术规范,通过对标达标活动来推动能源企业绿色转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在节能监督管理和能效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作用。
(四)进一步强化能源科技和节能技术推广平台建设,促进供需对接。研究构建市场为导向的能源行业绿色科技创新体系,打通先进绿色技术创新、研发、示范、推广和应用环节。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节能技术采购方与技术供应商、服务商开展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打通电子商务平台与国家信用体系的对接,推动节能技术和产品交易便利化、规范化。组织行业制定能源行业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并定期对目录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五)进一步强化能源国际合作,推动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工程“走出去”。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展智能电网、智能热网、分布式能源系统、电力需求侧响应等前沿能源科技研发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推进“一带一路”重点国家能源合作,鼓励高效清洁燃煤发电、低损耗智能电网、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先进技术装备输出到发展中国家,推动与周边国家跨境电力通道节能升级改造,为全球节能低碳和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
新时代要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能源行业节能工作面临新情况、迎来新机遇,我们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深入推进能源行业节能和能效提升既要顶天立地,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和体制机制;也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扎实落实好每一项任务措施。做好节能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共同行动。希望大家用好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这个交流平台,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形式,促进能源行业节能和能效提升,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