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走不好走?
在推进平价上网的过程中,非技术成本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在近年的热度甚至一度高于技术成本。
非技术成本主要包括土地税费成本、限电成本、融资成本、前期开发等费用。据统计,风电和光伏的非技术成本都占到整体投资的20%,甚至更多。
土地成本是最复杂的一项。表面看,土地成本是指土地租金或出让金、各类相关税费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草场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而实际操作中,不同地方监管标准不同,导致税费没有统一标准。
限电成本则是指因为电力系统消纳能力有限,无法全额消纳项目所发电量。在限电严重的地区,限电成本会和土地成本一起,成为非技术成本中占比最大的两部分。
融资成本即主要是银行给新能源企业的贷款利率,也是非技术成本里占比较大的一项。近年来,全社会的融资成本普遍增加,而新能源行业尤甚补贴问题进一步加大了银行对项目的风险评估力度,导致融资成本不断增长,最终影响到项目资本金收益率。
与上述费用相比,前期开发费用相对较小,主要包括手续费用、环保工程、土地勘测等。
在平价上网项目中,由于消纳将通过“双保险”首先被解决,因此,非技术成本中的限电成本将会在项目落地过程中显著减少。
第一重保险来自项目安排阶段。根据平价上网政策,第一批试点项目落地的前提是“要符合本省新能源规划、国家年度监测预警管理要求、以及落实电力送出和消纳条件”。也就是说,只有确定不限电项目才能最终进入项目名单。第二重保险来自运行消纳阶段。政策要求,电网企业应保障优先发电和全额保障性收购。
此外,融资成本也有望在第一批平价上网项目中有所降低。
一位业内人士曾表示,融资成本的高低,其实更多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市场前景的预期,当下,平价项目在这两方面都占据较好的条件:首先,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是中央着力推进的重点任务。随着“减负”获得更多的实际推动,减少融资成本将有据可依、有例可循;其次,推进平价上网旨在减少补贴依赖,本身就能形成对行业前景良好的预期,在这样的预期之下,潜在投资风险有望减少。
因此,第一批平价项目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非技术成本问题,或将主要来自土地成本。
不少资深业内人士表示,平价上网项目特别是光伏项目需要特别注意这类成本,因为土地使用费用和地方政策密切相关,而光伏占地面积较大,一旦遇到土地成本过高时,就需要进行更准确的测算,以免造成过多的投入,影响项目的最终收益。
如何一起走?
就在第一批平价上网项目名单推出的前几天,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下文简称消纳保障机制),即业界期待已久的配额制。从某种意义上看,消纳保障机制的推出,有望为平价上网的推进扫清一个障碍: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何一起走”。
近年,在风光资源富集地区,电力消费和装机往往呈现出矛盾:电力消费增长放缓,而清洁能源装机却保持快速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陶冶认为,此前,电力运行调度很大程度上延续传统计划方式,大量火电年度电量计划为刚性计划,火电企业和地方政府不愿意让出火电电量空间,可再生能源发电电量空间受到挤压,传统能源发电与可再生能源电力就会争夺电力市场。
而随着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新能源装机在全部装机中比重将会持续增加。消纳保障机制的推出,可以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开发利用量,让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寻找良性平衡,实现更好的配合。
新能源消纳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电源、电网、用户、政策机制、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要让消纳问题降至最小,包括平价上网项目在内的各类新能源项目走得更稳更好,需要各级政府、各类电源企业、各级各类电网企业、各类负荷用户以及全社会14亿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
对于电源,需要按照各地区消纳目标,结合本地电网的接网条件和消纳能力,合理确定新能源年度建设规模、布局和时序。同时,加快落实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规范燃煤自备电厂建设和运行管理,让并网燃煤自备电厂与公用电厂同等管理,服从电网统一调度,以承担调峰义务和相应社会责任。
对于用户,可以通过实施清洁取暖“煤改电”,扩大电能替代规模,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同时,在用户端需要推进电力需求响应,提高负荷资源的灵活性,主动响应新能源出力变化。
对于政府机构,应统筹发展与消纳,完善电源与电网、新能源与各类电源的统一规划机制。此外,完善促进新能源消纳市场机制,建立健全新能源参与省内与省间市场交易和火电调峰补偿等机制。同时,完善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政策,做好优先发电保障和市场化消纳的衔接。
当前,新能源发展重点已经从提高规模转向提质增效,数字化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三型两网”战略,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有望更好地促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