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
2011年是中国光伏业的分水岭。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令光伏业的产能过剩矛盾彻底爆发,叠加政府补贴退潮,硅料价格一路暴跌到50美元每公斤左右。早早签下长期供货协议的尚德损失惨重。不考虑存货减值,仅仅因为撕毁供货协议,施正荣就赔了2.12亿美元。
2011年,尚德卷入“诈捐门”,一批物资捐赠两次轰动程度不亚于“郭美美事件”
2011年全年,尚德净亏损10.07亿美元。
欧美来势汹汹的“双反”制裁更是直接将中国光伏业打入寒冬。
2012年,尚德的市值蒸发了60%。自2012年7月,尚德发公告称公司因德国债券欺诈案损失了5.6亿欧元之后,就再也没有出具过财务报告。
最后一份财报显示,2012年一季度末,尚德短期借款及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贷款合计超过15.6亿美元,而账面资金只剩4.9亿美元,其中2.2亿还因受限不能使用。
2013年3月,挣扎许久的尚德终于到了生死边缘。
整个3月,好消息坏消息交错而来。
3月4日,施正荣被剥夺董事长一职。他与董事会的矛盾彻底公开。
尚德被债务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最棘手的是一笔5.41亿美元的可转债将在当月15日到期。这笔账能否还上,很可能将直接决定尚德的最终命运。
3月11日,尚德似乎迎来了转机:公司宣布超过60%的可转换债券持有人已与尚德签订了债务延期协议,延期至5月15日。
可是,3月13日,尚德宣布美国亚利桑那州Goodyear的组件工厂将于4月3日停产,这已经是P2工厂之后,尚德连续关闭的第二家工厂了。
次日,尚德股价再次大跌,盘中跌幅一度超过50%,最终收跌19.28%,报收于0.67美元每股,较历史最高点缩水了99%。
关于尚德命运走势的讨论就像一张紊乱的心电图。两拨势力僵持不下:一方认为无锡市政府一定会“救市”;一方则认为债务窟窿无论如何也补不上了,破产板上钉钉。
终局还是来了。
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无法归还到期债务,依法裁定破产重整,牵扯超过500家债权人,涉及金额超170亿元。
比起公司破产,更惨的是施正荣的个人信用也彻底破产。
施正荣原本有望挽救尚德,但他选择了维护自身利益。
多家媒体爆料称,2012年初,国开行原本决定继续给尚德注资,前提条件是施本人以个人全部资产做无限责任担保,他们希望施正荣自己也能拿出目标和态度来。可这一提议遭到了施正荣的拒绝。
无锡市政府也曾表示,希望他退出在尚德的个人股份,让本地国资公司——无锡国联接盘,同样遭到了施正荣的拒绝。
他似乎觉得尚德拥有了“绑架”政府的能力:
“我有这么多的职工,你不救我,我就要关门。”
于是,他一边告诉美国投资者,说自己能让无锡市帮忙偿还到期的5.71亿美元可转债;一边告诉无锡市政府,说他能搞定美国投资者。
可最后都没做到,施正荣彻底失去了信任。
或许是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抛弃的经历给他留下了童年阴影。“缺乏安全感”的施正荣最终选择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当债权人涌向尚德无锡总部大楼时,他选择避而不见,将烂摊子留给政府。
除此之外,施正荣还被指通过关联交易将尚德的大量财富转移到自己名下。2007年1月,他名下的亚洲硅业,获得了尚德长达16年期限、15亿美元的无条件支付合约。而亚洲硅业直到2009年上半年都没向尚德交付过多晶硅。
海外,美国投资者起诉施正荣及其高管团队“掏空尚德电力、对关联公司亚洲硅业进行利益输送以及挪用16.8亿美元公司投资”;国内,无锡市国税局认定无锡尚德存在“漏缴税款”行为。
无锡市高架桥旁那些印有施正荣头像的巨幅广告牌,被悄悄摘下。没人会再把施正荣这个名字与“英雄”二字联系起来。
【回归】
企业可以重来,但信用不行。
巴顿将军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力。”
对企业家来说,这股反弹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人信用。很多时候,企业成败关键,可能不是产品、不是技术、不是人才、甚至不是资金,而是信用。
信用破产,无异于跌入地狱。
2000年前后,孙宏斌和顺驰风光无两,靠着“快、狠、疯”,大有赶超万科的势头。2003年,顺驰销售额超过45亿。
可2004年的一系列调控政策猛将地产业打入寒冬。孙宏斌流年不利,上市计划搁浅,和美国投资银行摩根的投资谈判也宣告流产。
到2006年,顺驰拖欠土地费用和银行贷款高达46亿元。
破产关头,孙宏斌的反应与施正荣大相径庭。
为了尽力解决与银行等各方面的债务问题,妥善安排遣散的员工,他不惜丢掉控制权,以12.8亿元的价格转让了顺驰55%的股权。
企业虽然破产,但企业家信用还在。所有人都觉得,他还会东山再起。
果然,孙宏斌很快又创立融创,势头不减当年。
史玉柱也经历过破产。当他凭借脑白金东山再起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刊登广告,寻找当年的债主,重建个人信用。
“实际上我王石最大的价值在什么地方?不是我特别能干。这么多年下来,就是我讲信用”,商海沉浮30年后,王石说:“我现在最大的财富就是信用。”
可对于信用,施正荣却一直保持沉默。多年后,他也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了句:
“我是一个问心无愧的人,基于这些,我沉默也不觉得委屈。”
2014年离开尚德后,施正荣一个人来到澳洲,自己开车、买菜、做饭、洗衣服,瘦了15斤。
“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我就重新找回了独立和自信。”
其实,他早给自己想好了回归商界的步伐。
2014年10月,施正荣的老部下——原尚德高级副总裁龙国柱,注册成立了上海羿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研发晶硅薄膜产品。
晶硅薄膜正是施正荣的老本行,他以创业导师的身份隐匿在背后,一直没人注意到他。
2016年底,上海羿仕带着新产品eArche(一款可以附着在建筑表面的光伏材料)进入市场。与此同时,施正荣公开接受了央视《对话》栏目采访。他说:
“谈不上回归,我从来没离开过。”
之后,施正荣开始陆续在国内的新能源行业峰会上露面。看到自己的出现并未引起太大反感后,他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
2017年4月,施正荣在澳大利亚以一家名为Energus的公司代表的身份,出席了该公司新产品——eArche的发布会(与上海羿仕是同一款产品)。
施正荣第一次与这款产品直接联系了起来。
同时,上海羿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悄悄改名为上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官网介绍中称:
“公司团队由先进的太阳能技术专家和企业家施正荣指导。”
鲜有人注意,2019年春节前夕,中国能源报曾邀请一众新能源大佬恭贺新春,施正荣也在其列。这一次,他的落款已经是“上迈新能源董事长施正荣”了。
直到上个月,施正荣以25亿身家财富重新出现在胡润百富榜上,人们才后知后觉:这位前首富,他回来了。
人们不禁猜测,这25个亿,恐怕就是他当年不惜负了天下人,给自己留下的准备金?
5年前施正荣信用崩盘时,吴晓波曾犀利评价道:“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企业家信用已然彻底破产了,在他的有生之年,恐怕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做成一单生意。”
5年后的今天,从地狱归来的施正荣究竟能走多远、又将能做成几单生意呢?
原标题:那个令整个中国光伏业疯狂的男人,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