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领域补足短板,医疗卫生项目成亮点
民生领域依然是各省、直辖市投资规划的重点,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多地公布的民生领域重大项目投资清单中,新增加了与疫情相关的医疗卫生、公共卫生项目。这是此次相关项目中的最大亮点。
比如,在江苏安排的10个民生项目中,就有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启动扩建省传染病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项目。该项目包括增加住院床位、诊疗硬件设施等;北京的22项医疗项目中,第一项就是疾病预防中心迁建项目。该项目计划建设11万平方米的实验用房、业务用房,大力投入疾病预防研究。
同时,这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国在医疗卫生、应急管理、物资储备等领域短板,为此各地区在民生领域重点加大医疗领域资金投入。
比如在北京的100个民生改善项目中,医疗领域就有22项,包括增加急救中心、医院扩建、病房改造等,补足医疗资源紧缺短板;另外还有9个便民服务项目,增加1000个便民服务网点,增加物资保障。
可见,我国在民生领域投资不只是保障基础民生,同时,更是针对短板领域进行建设,满足高质量生活要求,提供更加优质的民生服务,从城乡统筹到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从基本公共服务到养老、疗养等精细化服务。这才是新时代的投资方向。
“新基建”主流项目:城际轨道、人工智能
在梳理这六省、直辖市的项目清单中,我们发现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项目也频频出现。这些“新基建”项目占多大比重?主要聚焦于哪些领域呢?对经济发挥多大作用呢?
为了方便理解和测算“新基建”,我们把中央政策文件提出的七大领域“新基建”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为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提供设施支持的领域,包括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一般不独立存在,都是服务其他产业的。
二是,由新基建引发的全新配套设施,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及其应用领域配套设施(如光伏、生物质能、清洁供热、高端制造)、无人化配套设施(如无人机、无人配送物流系统、无人化防疫系统)、卫星太空基建等。
三是,经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传统基建设施,或者是为弥补某些传统基建“短板”而生的新型细分领域。
比如传统基础设施的信息智能改造领域(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园区、智慧农业、智慧警务、智慧消防等)、交通运输短板领域(轨道交通、冷链物流等)、能源行业短板领域(核电、特高压、充电桩、加氢站、锂电创新、工业供汽等)、环保基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新旧动能转换园区等。
鉴于此,我们估算这六省、直辖市共有444个“新基建”相关项目,占项目总数的13.7%。其中上海50个“新基建”项目占其项目总量比重最大,占比为32.9%;江苏63个“新基建”项目占其项目总量的26.2%;项目总量最大的广东省有103个“新基建”项目,仅占其项目总量的8.4%。
▲图7:六省、直辖市在七大领域的“新基建”项目数量
从“新基建”项目具体所属领域来看,六省、直辖市中,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领域的项目较多,并且北京、上海、江苏、江西在该领域的“新基建”项目数量最大。六省、直辖市共有184个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项目,占“新基建”总数的41.4%。尤其是在上海,城际轨道项目数量占其“新基建”项目的84.6%。
可见,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是上述各省、直辖市“新基建”的重点投入领域。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各省、直辖市的投资规划中,基础设施是主轴,城际高铁、城际轨道作为新基建最基层的基础设施,需求量较大。更为最重要的是,其以高科技为依托,实现国内高速铁路网、交通网数字化,不仅拉近城市间的距离,加快人才流动,同时推动区域间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是拉动城市经济增长、带动周围经济效益提高最快的方式。
在各省、直辖市的产业布局中,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基建”项目数量最多。据统计,在这六省、直辖市中,广东、河南“新基建”项目聚焦于人工智能领域最多。
其中,广东有46个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基建”项目,占其“新基建”项目总数的44.7%,包括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研发、智能装备等项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技术升级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例如佛山的新一代智能制造项目、汕尾的智能产品生产项目。
除了人工智能领域外,还有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新基建”项目也遍地开花。一方面应用于技术创新领域,例如北京的5G中高频组件创新中心,面向5G边缘计算的新一代服务平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提高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核心能力。
另一方面应用于产业转型升级领域,例如江苏的智能电商、河南的互联网+新经济发展、垃圾处理项目等。通过利用新基建,促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效应,短期可拉动大量需求,增强市场信心,提振企业经营快速恢复。长期来看,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市场机会,带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除此之外,随着倡导绿色环保,新能源领域的“新基建”项目也逐渐增多,江苏省就有10项新能源的“新基建”项目,项目数量仅次于城际轨道领域,例如昆山宝能新能源汽车项目、江阴远景日产三元锂电池等。可以说,新能源也是“新基建”的重要投资领域。
由此可见,补齐传统基建短板领域、传统基建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是“新基建”项目的重点。而因为疫情暴露出我国在医疗、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领域都存在短板,也为我国未来“新基建”提供了方向。我国“新基建”项目将有更大市场空间。
如果说,当年汽车、高速公路、水道是城市发展的根基,那么如今的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就是数字化城市的轮子,支撑着城市向数字化、网络和和智能化发展,推动着产业结构更加高端化,加快供给侧改革和技术进步,释放新的经济增长潜力,助力消费升级拉动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50万亿从何而来:专项债为地方投资供血
各地方都有全面的投资规划,还有提振经济的“新基建”项目,但是这几年地方财政吃紧,再加上遇到疫情“黑天鹅”突袭,让地方财政压力更大,那这50万亿投资,钱从哪儿来呢?
虽然政府预算内财政资金紧张,但其并不占地方投资的“大头”。根据中泰证券研报显示,地方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投资。自筹资金主要由政府性基建、专项债、地方债、城投债、政策银行金融债、铁道债、PPP和非标等构成。
而其中专项债2020年发行规模不断扩张,再加上投向结构调整,成为自筹资金的主力。2020年部分专项债务额度已经提前下达,1-2月发行规模已经将近1万亿元,预计今年专项债务限额会升至3万亿元。
并且2019年9月国常会明确2020年提前下达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不得投向棚改、土储等项目。这使得2020年专项债投向基本都以基建为主,并未涉及土储和棚改。
据wind统计,2020年专项债主要投向其他基建,占比达到68.5%。与2019年相比,该领域大幅增长了50.5%。再加上2020年投向收费公路7.8%,2020年投于基建领域占比合计达到76.3%。因此,专项债已经成为各地方基建投资资金的主要动能。
▲图8:2019年与2020年面专项债投向领域对比
那么,这些资金又有多少流向“新基建”领域呢?
从具体基建细分领域看,专项债主要投于交通运输和园区建设。根据中泰证券研报统计,2020年较2019年新增约9000多亿元专项债中,投入量最大的三项分别为园区建设(约1600亿元)、交通运输(约1500亿元)以及城市建设(约1000亿元)。园区建设和交通运输属于传统基建领域,那有多少属于“新基建”领域?
数据显示,轨道、产业园、新能源等在内的新基建约2400亿元,而交通运输、农林水等传统基建项目总投入则接近5000亿元。虽然“新基建”投资资金较传统基建相比,仍然较少,但新基建占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的比重却不断上升,从2018年的15%,提高到2019年的33%。
再从2020年PPP项目的行业分布来看,“新基建”相关的轨道交通和科技行业合计规模1.3万亿元,其中轨道交通为1.2万亿元,科技类新基建为833亿元,但新基建项目投资额占比仅为7%,相对来讲并不高。
▲图9:2020年PPP项目投向各领域的投资额(亿元)
虽然从新基建项目数量和投入资金来看,新基建都没有占主导地位,但任何新事物发展都有过程。
随着新基建对经济转型增长贡献越来越大,相关鼓励政策会不断出台。例如2020年年初明确了专项债作为重大新基建项目资本金的发行用途,提振社会资本投向“新基建”领域比例,未来新基建项目占比将会越来越大,有更大提升空间。
但这绝对不会大水漫灌,盲目投资建设,而是有针对性地,合理地投入。对此,经济学家任泽平提出,新基建的投向要跟随城市人口流向,在人口流入的城市群都市圈适当超前基建,使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避免产能过剩。
50万亿投资序幕已经拉开,“新基建”赛道已经开启,各地都争先恐后抓住机遇,加速赛跑,谁会在这场竞赛中脱颖而出尚不可知。但毋庸置疑的是,唯有拥抱变革、加速转型才能获得制胜先机。
□王春蕊(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