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双雄对弈:隆基、中环之争走向何方?

2020-04-13 19:45:54 太阳能发电网
在多晶市场被单晶吞食之后,隆基股份、中环股份这两家单晶巨头已占据全球硅片产能的半壁江山。双方在体制、模式上存在巨大差异的背景下,两巨头之间的正面碰撞是否已变的不可避免?

迥异的模式取向


除了硅片尺寸取向存在差异之外,隆基股份与中环股份的模式亦不相同。隆基专注光伏行业,从硅片向下游延伸,打造了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的业务模式;中环股份则双业务驱动,同时发展半导体材料和硅片业务,在硅片下游的电池、组件,中环始终有意识保持距离。


隆基股份的前身是西安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00年。从2000年-2005年,隆基的主要业务是半导体材料、设备的开发、制造和销售。2006年,隆基开始正式进入硅片时代,并确定单晶路线,逐渐成长为单晶硅片领域的领头羊。


2014年,隆基剥离自身的半导体资产,聚焦于太阳能产业。同年11月,隆基收购浙江乐叶科技有限公司85%股权,并将其定位于自身的电池、组件研发、制造、销售平台,开始大规模向下游扩张。


隆基向下游扩张源于其对单晶前景的判断。隆基一开始希望专攻硅片环节,由下游组件生产商来扩大单晶电池、组件的生产。2014年上半年,带着对单晶电池、组件市场潜力的判断,钟宝申和李振国陆续拜访了国内的几大组件生产商,游说他们扩大单晶电池、组件产能,没有得到积极反馈后,隆基下定决心发展自己的电池、组件业务。


回顾过去,多位隆基内部人士表示,也正是抓住了单晶的历史机遇,整个单晶市场长期供不应求,隆基的电池、组件业务很快发展起来,品牌得到了下游市场客户的认可。“现在这个机遇期已经过去了。”


时至今日,隆基在电池、组件市场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多个咨询机构的报告均显示,2019年,隆基组件的出货量排在全球第四,次于晶科能源、晶澳太阳能和天合光能。


隆基在迅速扩产硅片产能的同时,电池、组件产能也在同步膨胀。根据隆基2019年-2021年的扩产计划,单晶电池片产能2019年底达到10GW,2020年底达到15GW,2021年底达到20GW;单晶组件产能2019年底达到16GW,2020年底达到25GW,2021年底达到30GW。隆基的目标很明 确,要进一步巩固高效单晶一体化龙头的地位。


中环股份在半导体行业的积累更深,前身可追溯到1969年成立的天津市第三半导体器件厂,之后又顺势进入太阳能行业,截至目前,太阳能板块收入占中环股份9成以上。2019年,中环股份营业收入168.87亿元,其中新能源材料收入149.21亿元,半导体材料收入10.97亿元。


与隆基股份显著不同的是,中环股份刻意避免打造一体化的太阳能业务结构。中环股份在硅片下游的电池、组件少有涉足。


“中环不会去和市场里自己的主要客户竞争。”沈浩平说,“只要我还是总经理,就不会变。”


中环股份更偏好技术选择。沈浩平也多次公开表示,中环股份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推崇工程师文化。中环不太愿意在电池端与自己的客户发生竞争关系,但愿意参与一些新技术。


比如,2019年11月,中环股份发布公告称,将参股美国SunPower公司美国、加拿大之外的太阳能电池与组件业务,这些业务将分拆为一个独立的公司,中环最终将持股28.8480%。中环股份的目标是这家公司的IBC电池技术,中环看好IBC电池技术与自家的210mm硅片结合后的市场前景。


中环股份与SunPower公司合作多年。早在2015年8月,中环就和SunPower公司合资成立了东方环晟光伏(江苏)有限公司,2017年2月引进了SunPower高效叠瓦组件技术,来推动“5GW高效叠瓦组件项目”投资、建设。


沈浩平表示,中环的组件项目聚焦在叠瓦技术,目标是拓展高端组件市场,同时采购电池也会尽可能选择自己硅片的下游客户,加深合作关系。沈浩平致力打造的这种合作生态,与隆基股份的一体化业务形成了鲜明对比。


2019年6月,隆基股份与通威股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高纯晶硅、硅片合作事项达成合作意向。通威股份战略入股隆基股份宁夏银川15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入股后持有该项目30%股权;隆基股份按照对等金额战略入股通威股份包头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入股后持有该项目30%股权,双方同时承诺采购向对方采购相对应的多晶硅、硅片。


这份协议同时还承认了双方的势力范围:隆基鼓励通威在高纯多晶硅领域做强做大;通威鼓励隆基在硅片领域做强做大。但这份协议在双方关于电池、组件业务的合作语焉不详,仅表示“保持紧密沟通,探讨合作机会。”


事实上,在光伏行业,通威股份在多晶硅环节排名前列,太阳能电池更是位列全球第一。但隆基越来越大的电池产能,实际上已经与通威产生竞争。隆基内部人士表示,与通威的合作是“基于商业利益考虑。”


相比之下,中环与保利协鑫的合作则密切的多。与隆基、通威合作类似,中环股份持股新疆协鑫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30%股份(保利协鑫新疆多晶硅基地,持股已调整为27%),保利协鑫持有内蒙古中环协鑫光伏材料有限公司30%股份(中环内蒙硅片基地5期产能,保利协鑫今年3月17日宣布退出)。


保利协鑫向中环股份提供上游多晶硅料,中环股份则承诺提供一部分单晶硅片,来弥补保利协鑫单晶硅片不足,除此之外,保利协鑫充足的切片产能,还为中环股份提供切片服务。协鑫集团内部人士表示,围绕中环股份的210mm硅片,保利协鑫的切片机已全部改造可以切割210mm硅片。3月28日,协鑫系下属组件平台协鑫集成发布公告,将在合肥投资一期15GW可兼容210mm硅片的组件产能。


沈浩平表示,中环股份也是通威股份多晶硅的主要客户之一。而中环的硅片,在通威太阳能电池的硅片采购中,与隆基的体量相当。


观察人士认为,中环股份的这种战略选择,有利于产业链去扶持中环股份,来平衡越来越强大的隆基的影响力,中环聚焦在硅片环节,并持续进行半导体行业大硅片研发,对太阳能硅片业务也有带动。这次中环率先发布210mm硅片,就和中环在半导体行业12英寸大硅片的技术积累密切相关。


上述人士表示,隆基股份的一体化模式,则让隆基在光伏行业的上升期赚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并推动隆基成为太阳能行业最具价值的公司,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但如果太阳能行业整体不景气,一体化模式就会反过来加大公司运营的压力。


 



作者:沈小波 来源:能源杂志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